五、鹄鹍之谋:移风易俗,改进技术

经济学阐微:

《管子·权修第三》说:“教训成俗而刑罚省。”这不仅适用于政治,也适应于经济。通过重奖那些射猎飞得高的天鹅、鹍鸡的人家,驱使人们改良弓箭的质量,此真为不言之教!如果整个国家形成了某种好的风气,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民族尚武,那么这个国家的军工业一定会更容易取得发展。瑞士人尚武,其军刀质量横绝天下即为一例。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通过多种手段鼓励“重点户”“专业户”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对于纠正当时的极左“思潮”起了很大的作用。

原文:

桓公曰:“弓弩多匡䡔者,而重籍于民,奉缮工,而使弓弩多匡䡔者,其故何也?”管子对曰:“鹅骛之舍近,鹍鸡、鹄、鸨之通远。鹄鹍(kūn)之所在,君请式璧而聘之。”桓公曰:“诺。”行事期年,而上无阙者,前无趋人。三月解医,弓弩无匡䡔者。召管子而问曰:“此何故也?”管子对曰:“鹄鹍之所在,君式璧而聘之。菹泽之民闻之,越平而射远,非十钧之弩不能中鹍鸡鹄鸨。彼十钧之弩,不得棐擏不能自正。故三月解医而弓弩无匡䡔者,此何故也?以其家习其所也。”

译文:

桓公说:“我们的弓弩很多扭曲不好用的。我们向百姓收取重税,养活工匠,而弓弩反多扭曲碍用,这个原因是什么?”管仲回答:“鹅、鸭的窝巢很低,鹍鸡、天鹅和大鸨则飞行很高。对于射有天鹅、鹍鸡的人家,请君上您送上玉璧去聘请他们。”桓公说:“可以。”过了一年,上面的弓弩供应没有短缺不足,眼前也没有随处奔走的闲人了。三个月解开弓衣检查,弓弩也没有扭曲不能用的了。桓公召见管仲询问说:“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对于射有天鹅、鹍鸡的人家,您用玉壁礼聘,住在水草丰茂地方的百姓们知道以后,就都要越过平地去远方射猎。另外,没有三百斤拉力的硬弓,就不能射中鹍鸡、天鹅和大鸨。那些具有三百斤拉力的硬弓,如不使用矫正弓身的‘棐擏’,它本身是不会正的。所以,三个月解开弓衣而弓弩没有扭曲碍用的,其原因何在呢?就是因为做弓的人家都熟悉这项专业的缘故。”

古今案例分析:

古代中国人对技术的孜孜以求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现代,不仅有严格的技术考核标准,还有具体的奖励措施,这首先是出于战争的需要。《管子·七法第六》指出:“为兵之数:存乎聚财,而财无敌;存乎论工,而工无敌;存乎制器……是以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

要武器精良,就要有必要的考评。这种工作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对于不合格的产品,不能进入武器库。《管子·七法第六》中说:“故聚天下之精材,论百工之锐器,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

目前中国所能见到的最早技术考核标准文献是《考工记》,许多学者认为,《考工记》当是齐国官书,是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可能是齐稷下学宫的学者。

同作于稷下的《管子》记载了对有一技之长的人的具体奖励措施,为了使他们的技艺流传下去,政府还专门派人将这些人的知识记录下来,藏于官府。后来这种制度显然消失了,导致明清许多重要军事技术因为技术专家的去世而失传。

现代工业社会,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是一个国家的脊梁,这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科学实践精神。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长期在日本工作的钟庆博士曾向笔者介绍日本人的科学教育,令人感慨万端,他说:“科学精神是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有了科学精神,无限的科学知识可以通过研究得来,如果科学精神不在了,再多的科学知识也只是别人的财富。人在求学的最初阶段,科学精神的灌输比科学知识的灌输更重要。日本的小学课程极少,每天早早放学,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即使有也是查资料调查之类的轻松事情。上课也不正规,经常请山野匹夫、三教九流来做报告。经常组织学生去旅游参观,如去未来科学馆、船舶科学馆、江户博物馆等,许多大企业也在参观之列。未来科学馆展示了日本的最新技术成就,H2火箭发动机、磁浮列车、太空舱、机器人、燃料电池……或实物,或模型,或原理演示。很多展品还可以实际操作和实验,工作人员在旁耐心地解说、指导和答疑。在这里,孩子们被种下了科学精神和实践的种子,培养了科学的兴趣。”

钟庆博士还说,每次想到日本的科学教育,就想到自己在中国的童年,青少年宫、航模队、无线电小组……他说当时小学校有航模队,自己动手组装模型飞机,很锻炼人,现在做工程,非本专业的知识,基本都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啊!

在冷兵器时代,鹄鹍之谋成就了齐国强大的弓箭制造业。在二十一世纪,科学实践精神的培养是成就一个强大国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