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与“自性三宝”

《尚书》中的三篇文章引用完了以后,最后四个字“皆自明也”,就算是曾子作的一个小结了。这里之所以引用了三篇最古老、最权威的文章,就是为了说明这四个字。前面讲的这些圣贤君子,像尧、舜、伊尹这些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流芳千古,最根本的共同点,就是“皆自明也”。

“皆自明也”,要自明什么?自明“明德”,要自明自己心中光明的德性。大家要注意啊!“自明”在传统文化的学修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基本概念。

我们可以按佛教里讲的“觉知”来理解“自明”。当然,“觉知”是现代人的一个说法,按儒家传统的说法,那就是“明明德”。在学修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关于“自明”的发挥可以说比比皆是。学佛教的人讲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什么是佛?佛者,觉也,觉悟就是佛;什么是法?正理即为法,正确的道理,指导我们行为的正确理论方法就是法。什么是僧?清净的修行人就是僧,能够把自己的七情六欲清净下来,能够把自己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诸多毛病清净下来,这样的修行人才能称为僧。

我们一般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以为剃了个光头、穿上件袈裟、头上烧几个疤疤就可以称为僧人了。不是的!你要真正地自净其意,把自己意识上、行为上不清净的东西扫除干净,这样的修行人才能称为僧。其实,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在家居士的修行非常好,他们修行精进,持行精严,对社会文化的贡献非常巨大,那么对于佛教来说,这样清净的人也可以称为僧。

中国禅宗的代表人物——六祖慧能大师,他给别人作皈依的时候,就让大家“皈依自性三宝”,就是皈依自己心里面的三宝,要皈依自性佛,不是让你到外面去找一个佛来皈依。在外边找一个佛皈依,那就是邪见!正见是什么?就是我们心中的佛。我们心中的佛是什么?就是觉,觉悟!这就是我们心中的佛。我们还要皈依自己心中的正法、心中的正道。《易经》中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你只看经书是没有用的,你必须把书本的道理跟自己心中的修炼结合起来,从自己内心的光明中去证明经书上的话,证明经书上所说的道理。正法实际上就在你的内心。皈依自性僧,就是皈依自己心中最清净的那个精神。

真正传统文化的学修者,都是从清净自己的内心开始的。我们学习经典,不是成天把经典教导当成一把尺子去量别人,啊呀,你又犯戒了!啊呀,你又没有做善事了!啊呀,你又做了什么不合乎圣贤之道的事了……诸如此类,这是不行的!真修行人,这些尺子都是拿来量自己的,不是量别人的。所以《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自修其身为本啊!佛教里面就说“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自己修自己的那颗心,自己去行帮助天下众生的菩萨道,最后自己成佛,自己成道,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慧能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奇特人物啊!他是一个文盲,却居然成了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他从小以打柴为生,有一次卖柴的时候,突然听见有人诵《金刚经》,感觉特别好,觉得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这里面,然后就出家,找到了他的师父五祖弘忍大师。在他的师父那里,经过了一系列的考验,有一天晚上被召到方丈室,秘密传授禅门心法。这个心法在哪里呢?就在《金刚经》里边。当师父给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时,六祖豁然大悟,不禁失口说出了一连串的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五句话在中国佛教史上是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啊!它开创了一个最伟大的时代,使禅宗迅速发扬光大,成了以后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主流。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没有想到啊,我修行修了这么多年,没想到在自己的心中,这一切都是现现成成、完满具足的啊!“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原来我们的精神本身就是干干净净的,只要我们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本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干净的,都是可以不受染污的。“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人不是贪生怕死吗?其实我们精神这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自性本来就不生不灭,你认识到了它的永恒性,哪里还会畏惧生死呢!“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的自性、精神本体也从来没有真正动摇过,动摇的都是我们的七情六欲、各种思想念头,但真正的本体毫无增减变动。最后一句是“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我们的精神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却可以产生山河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上的一切。因为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装在我们的精神里面,都是从我们自己的精神中产生出来的。

这就是佛法的正法,就是要从自己的心中去寻找,而不要以为在自己的心性之外,还有一个什么佛、什么法、什么僧。我们看佛法、看禅宗的这个道理,跟我们这里学习的《大学》,是不是完全一样啊?《大学》教我们要明明德,根本上就是“皆自明也”,要自己明白自己精神中这个最宝贵的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