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逻辑是啤酒,营销是泡沫

本书的核心是产品,但我们所说的产品不是传统4P里的的产品,而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本质,就贯穿产品、销售、增长、利润、品牌的系统思想,我们称之为产品到品牌的商业逻辑。

中国营销界为产品、品牌、渠道、销量等的关系问题,打了近20年嘴仗,结果到现在依然是各执一词。我们提出从产品到品牌的商业逻辑,未必可以终结这场论战,至少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靠谱实用的路径,也就是帮助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致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免于被一些错误观念的误导,如营销是忽悠、没有定位就卖不好产品等。

我们明确反对这种观点:如果谈产品的重要性,就会被认为忽视了品牌;如果谈渠道、市场、或铺货,就被认为缺乏战略、高度,或冷落了定位、心智这些高端“贡品”。

上述误区的本质,是连产品与品牌的逻辑关系也没有搞清楚,就信口开河。

还有一种品牌原教旨主义理论,声称如果没有搞清楚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没有一套“视觉锤”(VI识别及核心符合的别称),没有了品牌力,产品就只能陷入打折促销才能卖的境地。

这种理论对品牌理论的阐述本身并没有多大错误,离奇与错误的是没有搞清楚品牌生成的商业逻辑:没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个性、视觉锤,产品就不能卖了吗?品牌力来自何处?品牌就不能促销打折了吗?

包括自2010年以来风行营销界的特劳特定位与里斯品类理论,将品牌观引入玄学化的境地:王老吉的百亿品牌靠定位,一句怕上火广告语打开所谓心智空间;真功夫、香飘飘等一批品牌的成功被归功于品类战略,品类第一品牌的口号满天飞;还有炒VI(符号视觉化)冷饭(重新命名的把戏)的“视觉锤”概念。

其实,过去30年中国市场里企业成败生灭的现实,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奢谈品牌而罔顾产品的企业,绝大部分成了流星,如爱多;重视产品,重视品质,甚至从不去研究所谓品牌核心价值、品牌个性的企业,也越活越好,如老干妈;即使专注渠道,产品无原创,品牌不高大上的本土企业,也持续稳定地在发展,如金丝猴、同福碗粥;产品消失,品牌价值也就消失的企业,就更是不胜枚举,旭日升、三鹿、波导、夏新等。

商业逻辑是啤酒,营销是啤酒里的泡沫。没有泡沫的啤酒,无味;泡沫多过酒水的啤酒,就是欺骗了。

产品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理论问题,而是涉及企业战略资源配置、乃至企业生死存亡的商业逻辑问题,对此问题如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实践里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

要么错误投放资源,如提升品牌力的传播投入,却没有驱动销量增长;要么忽略了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产品创新、产品策略、产品推广等,品牌知名度倒是够响,却都是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