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促销是面向终端的消费者促销。
此处的价格,并不是标签价格,而是特价价格或其他价格减免方式(赠品及其他优惠)折合之后的数值。
红线代表新产品的价格曲线,蓝线代表标杆竞品价格曲线。
价格曲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失败的,一种是成功的,如图4-8、图4-9所示。
图4-8 新产品特价及促销的实际折合价格曲线(正确)
图4-9 新产品特价及促销的实际折合价格曲线(错误)
第一种是新产品具有独特的属性,但是不做消费者告知(利益宣传),只是采用特价等方式(即便配合了试用、试吃,但只宣传特价,不做利益或属性告知,故属于此范畴),那么额外属性的价值,并不被消费者知晓和认可。这意味着,消费者认为价格的溢价部分不存在,那么也就进入了法则8的范围,一旦不具备法则8的使用条件,即便采用了正确的促销变化规律,由于零售价格始终上不去,造成利润较低,基本上就会失败。
第二种是配合消费者属性及利益的大量告知。促销的使用方式至关重要,一定要按照正确曲线所示意的规律来开展。
大幅促销带来的吸引力,弥补了品牌的差距;不断的产品属性和利益告知,则带来消费者的认知改变:新产品有额外的高价值。
不断变化的忽高忽低的价格,逐渐消除了消费者起初的高价格警戒和价格记忆,慢慢就会出于产品价值的购买,最终使目标消费群体认同价格较高这个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标杆竞品价格同样也是促销后的实际价格,并非标签价格。
促销与价格结合来拉动,特价及买赠或抽奖或其他方式都可以采用。
线上的操作也容易落地。
线下部分,在大中小型商超、便利店系统等运用起来可以落地。当针对系统型促销时,买赠、抽奖等人员促销方式难以大规模展开,特价因其灵活性、方便性、超市本身的易选择性等因素,是最常用的选择。
唯独在传统的零售店(个人小型零售店)特价难以实行,因为特价很难落地。我们说的价格,指的是终端消费者(客户)环的价格促销,并非指中间渠道商。一般采用的通路搭赠策略(比如10件搭赠1件),基本到达不了消费者手中,就被通路所截流,所以不能采用这种方式。
如果是运作区域型地方的公司,可以用针对消费者的买赠模式,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以借鉴:
(1)产品、赠品塑封在一起,进行组合促销。
(2)贴贴型促销。在产品包装上加上促销贴,消费者就会知晓,大幅杜绝了渠道商的克扣。消费者在零售店兑换,公司给予补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