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为我们留下的历史谜团

在薄薄的《论语》中,孔子评价管仲的地方竟然有四次之多。

管仲卒于公元前645,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就是说在管仲死后近百年,孔子才出生,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位一百多年前邻国的政治家呢?

孔子对管仲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正是在管仲的辅佐下,公元前667年周天子赐齐桓公为伯,成为“得专征伐”的一方诸侯之长。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开启了令孔子这位理想主义的老人痛苦万分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周王朝礼乐制度由此全面崩溃。《论语·八佾第三》中记载了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抱怨: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用今天的话说,孔子感叹:“管仲的器量真小呀!”有人便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收来的大量市租,家里管事的人员很多,都不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那么管仲懂得礼吗?”孔子说:“国君的门前设立一个照壁,管仲门前也和国君一样,设立一个照壁。国君接待他国君主宴饮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台子,管仲也这样做。如果说管仲懂得礼那还有谁不懂得礼呢?”

数百年后,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对此感到很困惑,他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原文:管仲,世所谓贤臣。然而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显而易见,孔子对管仲的违礼行为深为不满,但孔子也认识到,管仲的确又是一位伟大贤明、功勋卓著的政治家。《论语》将管仲与子产并称,面对弟子们对管仲的质疑,孔子坚定表明了自己维护管仲形象的立场。《论语·宪问第十四 》记载: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他哥哥公子纠,召忽因此而自杀,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的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会盟,不使用武力,这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啊!”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但没有以身殉主,还去为相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混乱的天下,老百姓直到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成为衣襟向左开的蛮族了。他难道像老百姓那样遵守小信,在山沟里自杀,也没有人知道的吗?” (原文: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春秋时代,华夏文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公元前七世纪,东迁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到自顾不暇的地步,处于华夏文化圈北面的戎狄和南面的蛮夷交相进攻中原。在此情形下,管仲辅佐齐桓公建立起来的强齐不仅联盟了中原主要诸侯国,还打退了蛮族一次次进攻,没有像千年后的罗马帝国一样在蛮族入侵下陷入文明黑暗。所以孔子不禁感叹:如其仁,如其仁!

管子为什么是真正的仁人呢?孔子给出的理由是“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不是纯粹靠军事手段,管仲是主要靠什么力量召集天下的呢?《管子·小匡第二十》详述了齐恒“定周室”,除了经济利诱和武力威慑,还有近交远攻的外交战略。

经济利诱就是靠《中庸》中的怀柔诸侯方法,“厚往而薄来”吗?《小匡第二十》中说桓公知道诸侯归附他,因而少收进见的币而多给回敬的礼。天下诸侯用瘦马犬羊为礼币,齐国则用良马回报;诸侯用素绸和鹿皮四张为礼币,齐国则用花锦和虎豹皮回报。各国诸侯的使者,总是空囊而来,满载而归。(原文: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币,齐以良马报。诸侯以缦帛鹿皮四介以为币,齐以文锦虎豹皮报。诸侯之使垂橐而入,攟载而归。)

“轻其币而重其礼”的方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管仲治下的齐国不是仅靠军事手段号召天下,还靠什么手段呢?孔子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

答案只能如司马迁所说的:“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