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经理人:要了解自己

经理人要有自知之明

所谓自知之明,就是要了解自己。实际上,一个人了解自己要难于了解别人。大多数时候,人是看不清自己的。

经理人要想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就必须清楚自己有多少“干货”,同时要培育和强化自己的长处。有时候对自己进行适当的包装和营销是可以的,但内心必须清楚自己能做成什么,自知之明很重要。

一位毕业于知名学校的EMBA,被老板高薪聘为副总裁,主抓管理。这位副总裁认为自己的长处就是懂管理,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性,处处要求下属建立模型,构建系统。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科学严谨、系统完善,非常专业。但他主导制订的方案往往过于复杂,执行效果并不好,甚至方案很难落实。

老板很困惑,觉得自己原来的这一帮兄弟比较“土”,专业性不够,才请一位专业人士来做管理。现在请来一位专业人士,虽然“专业”但并不解决问题,方案中看不中用。

细看这些专业人士的方案,往往不是从企业现实问题出发,而是拘泥于原理框架,没有把握企业现阶段的关键问题,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另外,方案对执行者要求过高。

管理是一种工具,必须基于任务,没有任务就没有管理可言。任何方案必须简单直接易操作,对执行者要求不能太多。有时候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可能会用一些模型(图案)形象表达。方案专业性更多体现在解决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有效性要大于专业性。

管理是一种实践,知道不一定等于会。这种“会”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检验管理有效与否是靠绩效,而非科学性。此外,一家企业的经验也不能完全移植到另一家企业中去,每家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同的。

书斋和实务可以说是两个社会,规则不同。书斋里可以假设、简化和抽象,主要依赖逻辑思考能力。实务更多的是受一个个小事情制约,起作用的往往是经验和非智力因素。日常说法是,聪明人往往干不了大事。

另外,任何高学历不能代替实践,高学历不是成功捷径,至多可以缩短这个过程,但决不能超越实践。很多聪明的毕业生往往看不起实践,以为自己学了一身本领,感觉地球踩在自己脚下,一进入企业就想高职高薪,这是不可能的。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学问”如何?其实“学问”本来的意思是和实践行动联系起来的,即所谓德行。学问好的人,必须德行好,知行合一,实践得好,才能说明他真正有学问。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是有一定的道理。

必须沉下心,从一线、现场和简单工作开始历练,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长处。实践既是一个增加才干的过程,又是一个界定自己长处的过程。

根据我的观察,高学历只能代表此人的潜力和适应性比较强,这表明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了解自己的长处

经理人也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自己能做成什么?

经常有知名企业履历的人以为自己水平很高,当他跳槽的时候,对薪水和职位要求比较高,但大多数从知名企业跳槽出来的人发展并不如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分不清是平台力量大还是自己能力大。据我观察,很多从知名企业跳槽出来的人并不是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知名企业发展关键在于平台的力量,而非人的力量。除非这个人经历了从乱到治,并在此过程中建功立业。

如果一位中小企业老板请你加盟,帮助老板抓管理。你一定要清楚,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体系,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如果你只会在体系相对比较完善的基础上做管理,你可能无法实现老板的目标。老板请你加盟做管理,实际上是建立管理体系,建立管理体系与应用管理体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能力要求。

你如果不了解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就贸然加盟一家企业,结果肯定是“双输”。老板对你不满意,你对自己也不满意。所以,经理人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