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释

心:这个字通常指人心,即能感通的心意活动,涵盖从知觉到思考的全过程,即“心之官则思”。后来通俗意义上的有心、无心,指用不用心去感知与思考,这都是心字的本意。但人心特指的用法也很普遍,即天下人之心。

《易经·咸卦·彖辞》: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韩非子·功名》: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朱熹《大学章句序》: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

百姓:金文做“百眚”,眚通生,百生通百姓。

百姓在春秋时代的意思,与后世的老百姓意思不同。春秋时代,姓氏正随着诸侯国裂变、人口繁衍等在变化过程中,有姓的家族均为从同一贵族源头衍生,到赐氏而自立门户成为新的姓。很多的“民”有姓无氏,叫野人,即后世的草民,而有姓及有氏的,都是贵族或贵族后裔。所以老子此处的百姓,不是指老百姓,而是指全体贵族部落的家族首领,即春秋时代诸侯国、百官各姓氏的首领。故此处翻译百姓为伙伴。要把百姓释为老百姓的,也可以,但毕竟不是老子原意。

郑玄注:百姓,王之亲也。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百姓在古金文中均作百生,即同族之义。裘锡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在宗法制度下,整个统治阶级基本上就由大小统治者们的宗族构成,所以,百姓同时又成为统治阶级的通称。

善:动词,亲近,爱慕。《国语·晋语四》:善,德之建也。不善者,亦善之,这句话不是指把不好的也当作好的,而是指对“不善者”亦善之,也就是群众认为不好的,圣人也认为不好。

信:信任。不信者,亦信之,与不善者,亦善之句式结构相同。

得:通行本、帛书本均写作“德”,对德的解释,有的主张与“得”通,即得到;有的主张将德解释为道德之德,则徳善即是指以善为德。以本章语义句式看,以善为德的解释,不符合句式,故改为“得”,解为得到。

圣人:甲骨文的聖字,从口从耳,意思是站在高处,耳能听远,口能言事(传达上天意思或神谕)。这种与天地通的圣人,也指人君(部落里的智者、领袖)。《风俗通义》:言闻声知情,故曰圣。《尚书大传》:圣人者,民之父母也。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钱钟书《管锥编》:老子所谓圣人者,尽人之能事以效天地之行无所事耳。

歙:xi(音西),吸气或通过呼吸吸入,引申为合、闭,与“张”为相反之意。歙歙即收敛、不张扬。老子道篇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淮南子》: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

浑:混沌,不分,即无知无欲、不彼此之分的状态,即《庄子》描述的七窍未开的状态。孙绰《游天台山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浑然”是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概念。

耳目:引申为言谈举动,注其耳目即关注言谈举止。

孩:小孩。孩之即象对待小孩子那样,爱护、不分善不善,信不信,皆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