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14年

2014年1月18日

非常不错的一本小书《小圈子·大社交》。朋友圈的八种关系,由弱至强:associates(同伴)、useful contacts(有用的熟人)、fun friends(有趣的朋友)、favor friends(喜欢的朋友)、helpmates(助手)、comforters(知音)、confidants(知己)和soulmates(灵魂伴侣)。

2014年1月26日

《人文通识课》四卷本第七版。美国的大学教育之所以可怕就在这里:美国将其源头欧洲的历史,真正化入大学及美国民众的精神血液里。在美国这个最商业的国家,它的学术文化没有陷于庸俗、犬儒、虚无。看本书的前言说得多清楚:“人类精神是无法压抑的。”《中国文明史》与其相比,缺少审美视角。

2014年1月27日

《支付革命》的扉页题词:控制信息流以控制支付流,控制支付流以控制资金流。获得网络接入权胜过资本所有权,获得数据投入量胜过资金投入量。

2014年2月2日

《中国,何以文明》将李泽厚救亡与启蒙双重变奏的历史主线,重置为富强与文明的思想境界。百年贫弱挨打的中国,正在以富强却尚未普世的文明,重新被认知。我倒是认为,文明的对立面不是作者所说的对富强的偏执(物欲文化),而是文化本身。文化贫乏的中国,何以文明?

2014年2月3日

《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这本书,有人认为是颠覆了传统的“日本蓄谋吞并中国再征服世界”的认知,我看完之后,认为恰恰验证了日本有强大的客观与蓄谋,对中国进行侵略与谋占。组成各个偶发事件的,正是百年中日关系的历史趋势。

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训只有一个:不是因经济军事落后而挨打,而是因思想的落后与信仰的分裂,再肥的肉也是为豺狼准备的。

此外,还反映了一个历史必然:“东北易帜“是蒋介石革命成就的顶峰,此后的不抵抗或攘外先安内的小算盘,注定了失败的结局。不能守土御侮的政权,都必然倒台。

2014年2月9日

《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作者认为1644年是中国与西方拉开差距的开始,英国其时是克伦威尔的国会军大胜国王军,代表资产阶级的崛起。确实,清朝灭明朝是低级文明征服高级文明,中国古代周期性的马背民族洗掠统治农耕民族,是中国文明的破坏因素。

明朝灭亡说明什么?这个问题不是改朝换代或农民革命那么简单。究竟反映中国的文明与文化的哪些问题,明末清初与日本1931—1944年在“中国驻屯”下的政客、文人、大众的众生相,何其相似!洪承畴、吴三桂、钱谦益、龚鼎孶,须眉不及红眉(柳如是、卞玉京等)。

2014年2月21日

重读《中国无政府主义史》让我发现,内心里对组织这种群体管理方式根深蒂固的憎恶,都来自25年前。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是无政府主义的共同理想。昨天Facebook 190亿美元并购50人的WhatsApp,说明反组织化是可以实现价值的。

2014年3月1日

姚尧的第一本著作《商战兵法》。这本书用十九个专题,阐述了企业运营、营销推广、竞争战略、管理的规则或规律。此书新奇之处是,文白兼容的写法,这似乎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姚尧为此书花费的心思,令我敬佩。

2014年3月7日

黄遵宪《日本国志》,就是现在也未见评议者。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是清醒的,可惜他只有北洋水师,没有户部;当然他所用非人的叶志超,包括丁汝昌等。内外皆困,他的结局、晚清的命运,是必然。国运势颓废,却拥三秋桂子大好江山,必遭外敌觊觎,经受浩劫。

另一本书与古代中国之命运。《天工开物》,出版于1637年,1644明亡,此书不见传于中国,却成了日本农业手工业的圣经,原本藏日本帝国图书馆。1642年,牛顿诞生。此后一个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736年,瓦特诞生,1785年改良蒸汽机成功。中国智慧成果屡屡被战争打断,可不怵惕!

《天工开物》只是开明(实际是仕途落魄)文人对现实的一个记录,谈不上多少创新,但已泽被日本。日本今天的百年企业里,为何与明代技艺相关,即是此原因。

牛顿《物理学原理》、瓦特,是在逻辑方法论上的思想与技术的真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从孔子以下,将生产视为“鄙事”。要是多几个宋应星,比多几个孔子对社会更有益。

2014年3月29日

姜奇平在《信任代理》一书序里的最后一句话:“一些伪新潮,写着写着,就露出了传统思维的尾巴。”不觉莞尔,也深深明白他在指什么。太多自命新潮的人,有的是新之行相,新之本,即思维结构,还停留在传统的认知水平上。以至于所有的新事物,他认同的就正确,他不理解的就错误。这是思维结构有问题。

2014年4月6日

秦国伟《小变大,弱变强——中国市场营销的31个关键》,内容棒,就是一个词:实战!秦国伟从终端业务代理一直做到总经理,就职企业兼有本土与跨国企业,这种从一线做上来的营销人,特有的朴实、实战、厚道、方法,放之中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内容真棒!

2014年4月9日

一早收到仲昭川 老师大作《互联网黑洞》。仲老师题词要“耐心指教”,那是要细细研读才能指一指,教是谈不上的。从刀尔登的序与作者自序,已可见二十年一剑之锋利。我大学时学的科技信息管理, 1990年在某科委实习计算机联机检索,即搜索引擎的前身。白驹苍狗。

财经、商业、社科图书里,把道理说到如此深邃精炼的,30年来只有《互联网黑洞》一本,没有第二。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忧虑”,完全文不对题,因为此书不但解析了互联网弊病,同样给出了互联网时代制胜要道。最不可复制的,这本书的文体、风格,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2014年4月10日

越来越深地领会到,西方领先于中国的不仅是科学发明、制度、创造力,而是对科学思维的不断总结、论战、反复驳辩。这本《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是20世纪70年代作品,80年代后期翻译成中文,当时正在上大学的一帮朋友经常热烈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20多年后再翻此书,越发感觉其研究论题的重要性。

2014年4月12日

《好战略,坏战略》对企业战略来源与优势来源的这个认识,才是企业战略差距的本质:专用知识的拥有度。知识是有等级的,可惜很多企业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通过书籍、文章、案例、培训,学会几种分析模板,就可以制定自己企业的战略。

2014年4月26日

2007年年中,给沈坤《魔鬼营销人》写书评结尾,提到期待破局营销人的诞生。2009年春,沈坤来博纳睿成介绍他最新的破局利器——横向思维。五年过去了,从这本《营销破局秘籍》里,我看到了沈坤思维的进步甚至进化飞跃的迹象。双剑破局营销策划有限公司的案例,不能遮蔽沈坤新思想的亮点,尽管不明来龙去脉者未必能意识到这个亮点。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沈坤往普遍方法论迈进了一大步。

2014年4月28日

30年反复阅读琢磨《西西弗的神话》,我逐步形成一个结论:苦难(更不用说磨难)是一个人可以快乐承受的,而且最终,快乐会战胜貌似不可改变的命运。战胜宿命的力量源泉,就是不可改变、不可抑制的快乐!

2014年5月9日

2014年,满大街都在说互联网思维,可是《互联网黑洞》的思想却如狂野腊梅一般落寞;所有人都在高谈阔论“产品为王”,却没有几个读过2012年出版的《产品炼金术》,依然在耗费巨资制造无数的垃圾产品。

仲昭川《互联网黑洞》与史贤龙《产品炼金术》并不是一个层面的著作:前者在天上对芸芸众生发出旷世之音,后者是在地上向企业人谆谆教诲如何避免智造畅销产品。相同的是,这两部著作都是“20年磨一剑”。更相同的是,两部书都会因为书名的古怪而让普通读者止步,却又因为内容让读过、读懂的人大呼过瘾。

2014年5月14日

波士顿咨询的亨德森,可能是咨询界最具原创与洞察力的商业思想家。《波士顿管理新视野》,我1999年看到后带在身边5年。对战略与自然竞争的差别、市场份额悖论、经验曲线、三四律、波士顿矩阵、基于时间的竞争,每一篇短文都内容精炼,文字洗练,没有废话,是真正的大师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将读者瞬间带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

2014年5月26日

“媒介即讯息。”这句话穿越了50年。如今是否到了反过来说的时候:讯息即媒介。马歇尔·麦克卢汉时代“媒体即讯息”的强势影响力,正在被众声喧哗与人人圈子两股新力量消解。但马歇尔·麦克卢汉将媒介理解为人的延伸,则没有变化。《理解媒介》,这本50年前的媒体研究著作,依然有其现实价值。这是哲学思维的力量。

2014年6月2日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这片土地,从来不缺妖术。一个国外汉学家从历史洞察中国社会及其人性。

2014年6月23日

“我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在诀别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逢时;都是在分离时才喜爱,而不是与之相融时;都是偏爱死,而不是生。”读到茨维塔耶娃的这段话,让我想起潦寒嘱我先读为快的长篇小说《疯长的荒诞》里有位女角以这位俄罗斯女诗人的话作为人生格言:“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要尽快得到灵魂——犹如一个使嘴唇安宁的女人要得到嘴唇一般。”

潦寒书里的女主角叫梅子,是《汴京文学》的编辑兼女诗人,兼另一男主角刘志文的情妇。这位刘志文的老婆翁虹,是此书最香艳事件的发酵源:收集情妇阴毛做毛笔的组织部长腐败案。在小说的世界,女人成妖孽,男人是怪物。红尘……为何要言说?

2014年6月29日

一心不乱,心不颠倒。

《佛说阿弥陀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2014年6月30日

不住于相,不取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萨…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014年7月1日

观于空无,不舍大悲,不住无为。

《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则我病灭……佛告诸菩萨,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2014年7月12日

在乐视又看了一遍《归来》,有了读原著《陆犯焉识》的愿望,原著故事容量确实更大,跨越了大半个世纪。小说反映时代,反映时代的荒唐,却没有流于控诉与悲情,却充满悲悯,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小说写得好,电影改编拍摄得也好,两个优秀作品。

2014年7月13日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这一套书,可以捍卫一下中国学术界佛学研究的尊严。1986年读方立天先生《佛教哲学》,既是入门砖,也是精炼版。《中国佛教哲学要义》90万字,从总论(发展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个角度解析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广大精微,叹为观止。

2014年7月19日

活下去的机会是一切机会的纲,纲举目张——时代命运的总结,也是人生命运的精华。《陆犯焉识》叙述的是一个跨度80年的社会、人生、情感。《归来》情节是张艺谋的再创造。小说与电影都是艺术品。很多年没耐心看完一本小说,这本算基本看完了,写得真不错。感谢陈崖枫在北京介绍此书与电影的差别,才让我动了读一读的念头。

2014年7月20日

《茶铎八音——茶文化复兴之声》,一位马来西亚茶人的作品。《茶味初见——茶汤中的二十四节气》,一位济南茶人的作品。为什么要关注作者生活地?与他们对茶的偏好关系甚大。如:两者对绿茶、清香铁观音都蜻蜓点水,甚至认为绿茶不宜多喝,门户之见甚重。将第一大茶种轻笔抹过,复兴的究竟是什么茶文化?虽然,两本书还是有真切品鉴及观点,如马来茶师强调第一泡就把茶泡好,我也赞成。复兴中国茶,任重道远。

2014年8月12日

任何被称为怪胎的东西,都是从内部产生。《被禁锢的头脑》,深度超越《一九八四》,它窥见或试图探索的,是被害者为何被害成了施害者。《米沃什词典》是按26个字母顺序排序的关键词小说。看到“炼金术”这个词条,我在《产品炼金术》里做了类似的解释,这种不期而遇的巧合,我深感荣幸。

2014年8月19日

《魅力的智造:粉丝产品创新法》提出:“人扎堆处,就是媒体。”看到《习大大最新的媒体观: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顿时觉得跟上了形势。

2014年8月23日

夜读《小人经》随录:

(1)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

评:生冷无忌,口福乃全。

(2)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评:忧国不如窃国。不敢窃、无能窃者,勿忧国,忧己可矣。

(3)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评:酒肉分金真兄弟。

(4)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评:勿意,勿必,勿我。

(5)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致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评:明结暗结,左右釆之。

(6)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摄心,其志无改矣。

评:因何降服其心?

(7)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评:不惧,则可御也。

(8)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

评:以精微,致广大。未闻不精微,可广大。

2014年8月26日

尼采语录选:

(1)人类是某种应当被克服的东西。

(2)人是一条肮脏的河流。人们必须已然成为大海,方能接纳一条肮脏的河流,而不至于变脏。

(3)人身上伟大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目的:人身上可爱的东西正在于他是一种过渡和一种没落。

(4)我要与创造者、收获者、庆贺者为伍:我要向他们指出彩虹,以及超人的全部阶梯。

纪念1900年8月25日,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尼采逝世。

2014年8月28日

小米这碗粥是如何煮熟的?《参与感》泄露的小米秘密:不做广告,不做营销,不花广告费?别开玩笑,看小米的广告是什么,看小米怎么花钱,看雷军创业KSF(关键成功要素)的最后一条。学小米者,头脑冷静思考之!

2014年9月8日

史贤龙解读《中庸》: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反过来说,小人对其不睹者不戒慎,不恐惧其所不闻。

对于未知的态度,不仅是科学问题,也是人性修养问题。

从小处说,别人不说,你也知道,叫真知;别人说了,你才知道,叫后知;别人说了,你还不以为然,叫不知。

2014年9月10日

孔夫子的成功学:“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中庸》(第二十章第九节)

谁说孔子不谈成功学?知之,行之,成功之。

2014年9月13日

开读《贞元六书》。《新事论》作于1938年北京大学南迁过程中,昆明西南联大有幸成为大师中转站,对中原文明播散南陲意义重大。于战火国难之时,能有“不着实际,而当前有许多实际问题,其解决与此书所论,不无关系”的笃信,可知我中华文明千年磨难而不衰,绝非偶然。冯友兰时年43岁,正是思想成熟的好年纪。今人惭愧之。

2014年9月14日

《草木有本心》以《诗经》里出现的时令植物为线索,带读者重走一遍古人十二个月的生活与情感历程。装帧有利于摊开阅读,这样的书如美人,不得不珍惜。城市里与自然离得太远,就算闹市公园边,也难有原野里的草木之气。草木无本心,但求美人折。

2014年9月17日

事办好,就是人找到。

冯道在1000多年前这样写道:“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今译:朝廷上,管用的只有私人关系,有了铁哥们,可以终生受用。皇帝的心思很难揣测,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有钱。

扫地僧固然神奇,萧峰(过去的乔帮主)更不寻常:慕容博愿意以命换萧峰与慕容复联手,被萧峰严词拒绝,扫地僧赞萧峰仁厚大体,那才是不容易,也是金庸的理想——侠之大者!

2014年9月20日

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陌生的老朋友,从30年前读到现在,每次读都像踏入不同的河流:

(1)假如某人仅仅超越了他的时代,时代总有一天会追上他。

(2)我的思想的欢乐是我自己的奇特生活的欢乐,这是生活的乐趣吗?

(3)对于哲学家来说,下到愚蠢的山谷比登上荒芜的聪明高峰能获得更多成长着的青草。

(4)一切智慧都是冷静的。与你把熟铁冷却下来进行锻打相比,你可能没有更多地运用智慧来改变你的生活。相比之下,信仰却是一种激情。

2014年9月21日

如果一个人仍然不能把握自己,他就不能讲出真理。他不能讲出真理——但不是因为他还不够聪明。只有和真理亲如一家的人才能够讲出真理。仍然生活于谬误之中或偶尔走出谬误而迈向真理的人是讲不出真理的。

——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

真是个好标准。

任何思想的狂妄,都在真理之外。牛人的话,绝大部分与真理无关。

我们确实对文化、价值理解得太肤浅,也太离谱。所有的代价,都根源于此。

不能拔苗助长。你所能做的一切是使它得到温暖、滋润和光照;这样它必然生长。(你甚至触摸它时也得小心翼翼)

——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

2014年9月22日

什么是哲学家这个稀有物种?

(1)哲学家是那种在达到常识性的观念之前必须在自身中纠正许多理智错误的人。

(2)只有甚至比哲学家们还更加疯狂地进行思考,你才会解决他们的问题。

(3)对于哲学家来说,下到愚蠢的山谷比登上荒芜的聪明高峰能获得更多成长着的青草。

(4)上帝准许哲学家去洞悉每个人眼前的事物。

(5)天才并不比其他任何正直的人具有更多的光芒——但是他有一个能聚集光芒至燃点的特殊透镜。

(6)人们读苏格拉底的对话时有这样的感觉:多可怕的时间浪费啊!这些什么都没有证明、什么都没有澄清的论说的意义何在?

——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说:“一个新词犹如在讨论园地里播下的一粒新种。”

钝感,就是这样一个新词,与顿悟放到一起,作为思想的正反面,挺好。

2014年9月23日

哲学离无聊最近。治疗无聊,哲学最管用。

叔本华语录:

(1)没有人能看到自己的高度之上。让我来解释这句话吧:你在他人之中能看见的,局限于你自己所拥有的。

(2)你的智慧的高下,严格地决定了你对别人了解的程度。

(3)如果我们的智慧很低,他人的智慧力,即使是最高超的那一类,对我们不会产生丝毫影响,除了他个性之中最卑劣的一面。换言之,除了只是他的人格和个性中存有缺点的那些部分,我们在他身上看不到其他什么,我们对他的整个评估只限于他的缺点,他的比较高超的才智对我们是不存在的,正如色彩跟色盲的关系一样。

2014年9月27日

读书,不是件简单事。如果读到葵花宝典,只看到“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就贸然行动,变成残废的概率大于练成神功的概率。

尼采说:“接触有些观念,要戴上手套。”我对《荣枯鉴》的注析,是给后学者戴上手套,你拿到什么,还是你的自由。

江湖,可能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对世界文明最具特色的贡献之一。武侠小说是男人的青春梦,江湖是当代中国男人的自由梦。

土家野夫这本《身边的江湖》的前四篇,看得人心潮澎湃:真实、诡异、血腥、深情的混合体,如一杯烈酒,喝不下又忍不住不喝。

2014年9月28日

以《权经》白话点评,作为对冯道《荣枯鉴》注析的结束。通读者,当不会流于恶俗的阴谋密学之弊,挺好。认知权力,是人生的必修课。

2014年10月1日

蒋勋《美的沉思》里论文化符号所说的,国人重水平,波磔、夸张直线的修长效果仅凤翔出土战国铜器铭文有体现。西凤酒的凤香,或许与此美学文化也有血缘关系吧!

2014年10月4日

人生是短促的,而真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生命是悠久的。让我们谈真理吧。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第一版序(1818年8月于德累斯顿,时年三十岁)

28年前的阅读痕迹,透露了对各类鸡汤、愤青无感的原因。当下流行传播的大部分人生思考,都是从这些先哲著作里摘抄转述的,并无多少新鲜见解。

2014年10月6日

消磨傲骨惟长揖,洗落雄心在半酣。

——金圣叹。

2014年10月13日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从近20年前的第一版开始看,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从人口与疆域研究中国历史,是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

潦寒的《封口》激发出这篇评论,建议大家读一读小说,是近十年来最有思想深度,还最活色生香的财经社会小说。

2014年10月16日

一生最爱是王维。

爱极他“人闲桂花落,鸟静春山空”的坦然,欣赏他“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纯净,感慨他“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淡定起伏,深情处有“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的谦和雅致,还有“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蕴藉执着,也知他对“人情翻覆似波澜”看到心如止水。

2014年10月16日

弥尔顿:“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

2014年10月20日

美德:

以我见做评判标准的,皆源身毒,即欲贪、虚妄分别、颠倒想。

有主见而谦逊,始终是一种美德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2014年10月21日

我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由于空间,宇宙囊括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尔

2014年10月28日

回到《管子》,修正中国文化基因。

2014年10月26日

【数学求证题】按照六度分隔理论,假设一个人有30个朋友,每个朋友也有30个朋友,在不重复情况下,经六度传播后,可以覆盖多少人?1×30的六次方,等于7.29亿个人。

仲昭川说《六度理论》是邪教理论。

应该这么说,六度理论是数学逻辑,无所谓正邪。利用这个逻辑蒙人的,才是邪教理论。

数学可能性即数学逻辑,与经验可能性即经验逻辑的差别。对比一下,即可明了。

即使如此,经验逻辑也是理想状态,未必每个人都能达成,因此,现实逻辑往往比经验逻辑的数字更少。

你需要明白三种逻辑的界限与各自价值了。记住,拿数学逻辑说事的,都是邪教理论。

2014年10月29日

《赤裸裸的未来》披露大数据源于2012年2月16日,查尔斯·杜希格在《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章通过对目标(Target)交易记录的分析,推论购买无香型婴儿沐浴露之类产品的消费者可能多数处于怀孕状态。

不过这本书谈的不是大数据,而是大数据之后的未来:遥感勘测时代,是实时数据生成、传递、预测的时代,是进入赤裸裸未来的标志。

2014年11月3日

有位盟友问:“为什么不用真功夫也能赢?”

答:“一是自己有真本事,二是对方不是对手,不需要用真功夫。”

古龙《欢乐英雄》里王动说得真好:“告诉你,我要是用真功夫赢你就不算有真本事。”

这哥们真牛!

2014年11月4日

剑若出鞘,就只找人致命的弱点。

这柄剑拔出来的时候要有代价,插回去的时候也要有代价。

拔出来的代价是钱,插回去的代价是血。

——《欢乐英雄》

无钱不咨询,出手必见效。

2014年11月5日

郭大路叹道:“我们虽然是为林太平死的,他却根本不知道,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

燕七道:“你无论为朋友做了什么,都是你自己的事,根本就不必想要朋友知道。”

2014年11月7日

龙五道:“有时我也喜欢说谎话,但我却不喜欢听谎话。”

柳长街笑了笑,道:“有时我也喜欢听谎话,却从来不说谎。”

屁股决定态度。江湖地位决定风格。

2014年11月9日

杜七是位很谨慎的人,他不愿别人发现他被毒死在酒楼上。他自己算过,江湖想杀他的人至少有六百七十位,可是他现在还活着。

杜七的手被柳长街斩下,作为见龙五的证物。

江湖,小心驶得万年船,最终还是拼功夫。

2014年11月11日

叶翔道:“一个人遇到很大的困难和危险时,往往就会变得很多疑,对每个人都怀疑,觉得世上已没有一个他可以信任的人。”

他苦笑又道:“这才是他的致命伤。那困难和危险也许并不能伤害到他,但怀疑却往往会要了他的命。”

——《流星·蝴蝶·剑》

身在江湖的人,勿失本真之心。

永远要相信,困难是暂时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

都在一念之间。

2014年11月13日

孟星魂沉吟道:“但有些事却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律香川道:“哪些事?”

孟星魂笑笑道:“比如,蛋和饭炒在一起,就一定是蛋炒饭,永远不会变成肉丝炒面的。”

2014年11月15日

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提出微、并、气、间、秘、素、假、破,八个生活与精神范式性审美概念。冈仓天心《茶之书》,竟然是西方人认识茶道的第一本书。

美的意识多一点,ZB(“装逼”)、SB(“傻逼”)、2B可以少一点。就算BB(喋喋不休的意思),也能多说点人话。

2014年11月20日

古龙这样描写一个理想中的女人:

“她(风四娘)第一次看见沈璧君的时候,就觉得沈璧君是她这一生中,所见过最温柔、最美丽、风度最好的一个女人。

但沈璧君却已有些变了,变得更沉静、更忧郁,也变得憔悴了些。只不过这些改变只有使得她看来更美,一种令人心醉的美。

她的眼波永远是清澈而柔和的,就像是春日和风中的流水,她的头发光亮柔软,她的腰肢也是柔软的,像是春风中的柳枝。

她并不是那种让男人一看见就会冲动的女人,因为无论什么样的男人看见她,都会情不自禁,忘记了一切。

她绝不做作,但一举一动中,都流露着一种清雅优美的风韵。

她穿的并不是什么特别华丽的衣服,也没有戴什么首饰,因为这些东西对她来说,都已经是多余的。

无论多珍贵的珠宝衣饰,都不能分去她本身一丝光采。

无论多高贵的脂粉打扮,也都不能再增加她—分美丽。

像这样一个可爱的女人,为什么偏偏如此薄命?”

最后一句话,是点睛之笔。

文案要这样写!

2014年11月21日

人生有退处,退一步,海阔天空。容许人逃身逃心,才是成熟社会。

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

恶念不是来自内心,而是不得志的生活。

想消除恶念,先要改变生活。

《道士下山》,一部挺有意思的现代武侠小说,何以沉寂七年才因一部电影而渐知?

2014年11月22日

《道士下山》赵心川:“其实太极拳只有一招,就是你(何安下)摸到的动势。那些野马分鬃、玉女穿梭一类的招式,只是我们招揽学生、养家糊口用的。”

咨询,也是如此:一招定输赢。那些诊断十八摸、动销十三式、产品炼金术之类的招式,都是招揽客户、养家糊口用的。

高手与庸手,哪里是写出来的文字所能决定的?

高手与庸手的区别,不是说的内容有多大不同,而是两类人的不同!

当然,高手说的内容,庸手即使鹦鹉学舌也不知原委,所以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胡乱出手。那么多坏口味(bad taste)的山寨,抄都抄不像,就是这个原因。

一口气读完全书。

2014年11月23日

徐皓峰武侠小说三本:《道士下山》《刀背藏身》《大日坛城》。

我一直想,唯大学问家可写好小说。

如钱钟书《围城》,杨绛《洗澡》,艾科《玫瑰之名》等。

徐皓峰的武侠小说,除了梁羽生、金庸、古龙都有的掌故、佛学、武术、围棋、悬念等之外,最特别的是道家哲学,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深切洞察。

2014年11月24日

中年人:“他是个中国人。”

世深:“他是个天才。”

中年人:“他给日本造成了许多尴尬。”

世深:“天才就是给世人制造尴尬的,这样世人才能进步。”

……

——《大日坛城》

世深顺造:1848年生,明治维新后一流高手,被颂为“百年一出的强者”,38岁时退出江湖,隐居45年,研究宫本武藏《五轮书》,1931年现于上海。

2014年11月25日

《道士下山》《大日坛城》《刀背藏身》简评:

《道士下山》有点虎头蛇尾,后半部情节或许玄虚。《刀背藏身》各短篇功力不够,味同嚼蜡。

《大日坛城》为罕见之作,悬念铺陈绵绵不绝,虽是鸿篇巨制,却能引人入胜。从内容上说,也是中国小说至今没有过的一部描写日本人精神、性格、行事风格的著作,意境宏阔,思虑极深,属为罕见,发人深省,读来时有心惊肉跳之感。

输赢有尊严,成败多龌龊。

这才是正解!

西园:“俞先生,你就不能输么?”

俞上泉默思稍许,道:“我也想输,但得是输。”

输赢是有尊严的,而成败是龌龊的。

当今,是只讲成败的世界,棋是剩余不多的输赢之事,怎忍心又将其变为一场成败?

——《大日坛城》

一本书,写出这样的话,可以不朽了。

2014年11月24日

纸上谈兵与实战:

观棋和对局是两样事情。观棋是绝对的技术标准,对局则有个性和心理。俞上泉这手棋的确是坏棋,但它能引发对手更坏的棋,便是好棋!

——《大日坛城》

推演与实战之不同也是如此:推演里无法考虑实战中临场变化的反应,包括反应速度。

正确的反应必须在恰到好处的时间出现,才是有用的。现实的胜负,往往就在这时间反应。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不就是反应顺序的问题吗?

真正的高手是临机不错的人,并非事前头头是道,临事无措者。

机会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全局性的大机会,只有周密的预见,大局观和来自经验的直觉,才能把握住。

小说家言值得玩味。

2014年12月1日

何安下:“我真搞不懂,那些政府大员个个都是人精,怎么会受你这种人糊弄?”

高人嘿嘿笑了:“他们不是被我糊弄,而是被他们自己糊弄。一个人有了贪念,就不可能再有智商。”

——《道士下山》

2014年12月6日

一个领导人,猛将辈出,谋士如云,幕席如水,显赫风光,却突然冒出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

你能否体会写这句话人的感受?

如果他一生只写过这一篇直接对具体个人的悼亡诗,你是否能想到他的一生感受?

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情境:

家有疑难可问谁?

事有疑难可问谁?

……

身边那么多人,怎至有此一问?

2014年12月9日

参与众筹的《茶叶江山》:一边是茶文化的池一波一浪,一边是茶消费的半凉半热。茶叶复兴,任重道远。

2014年12月21日

正能量:

犹豫不决时,一语点破;降低机会成本。

茫然无解时,一针见血;降低选择成本。

陷入乱麻时,一捅到底;降低试错成本。

险繁急要时,一力担当;增加成功概率。

需要帮助时,一手相助;增加信心资产。

愁苦彷徨时,一心热肠;增加心量资源。

咨询如是,合伙如是,交友如是。

2014年12月22日

大独必群,不群非独也。

大独必群,群必以独成。

小群,大群之贼也;

大独,大群之母也。

非独,何以党哉?

吾求群而不可得也久矣。

吾又求独而不可得也。

于斯时也,是天地闭、贤人隐之世也。

——《訄书》章炳麟

110年前的社群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