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谈到“可以数字化吗”的时候,我提及了一个曾被人问到的问题:“我是做家具的,怎么数字化?”毫无疑问,在这个世界上,“物质”比“信息”更常见。在美国,以GDP衡量,信息领域创造的生产总值只占20%,实体产品的生产总值则占80%。(注1)在中国,因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我们还处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主导的时期,实体产品的比重更大。那么,这个问题就很自然了——虽然以比特形式存在的信息很容易进入“快车道”,但是,整体经济的运行仍然是建立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实体产品能否进入与电子产品类似的“快车道”?计算机和互联网带来的存储、计算和传输的便利,是否也对“实体世界”带来同样的冲击?
让我们回到家具这个“实体世界”的小小分支上来,它是如此传统,你大概很难想象它能与“互联网思维”搭上关系。
请查看一下opendesk.cc网站,你会发现它很像网上卖家具的网站,上面有各种新奇的桌子,但它并不是一个家具购物网。如果看中了某个桌子的样式,你不能直接下订单、付款,然后等待一个打包好的桌子在一个星期后送到你留下的地址,因为加工和运输的成本高于自己到当地的实体家具店直接选购的成本。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个网站上的所有设计图都是免费提供的,如果有工具和原材料,而且知道怎么做木工活,你可以直接下载设计图,自己动手做出一张和网站图片完全一样的桌子。如果不会木工活,没关系,你可以从与opendesk关联的fabhub地图上寻找离你最近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已经配备了激光切割机、可以读取设计图纸的数控机床,甚至还有3D打印机等“新奇玩意”。你也可以把图纸交给他们,让他们制作整张桌子,或者让他们把切割好的材料送到指定地址,自己动手安装。你可以选择以什么方式、以何种程度参与制造的过程。最后,一张为你量身定做、让你“情有独钟”的成品桌子的价钱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更低,因为你需要付的基本上是材料费和加工费,省去了“大规模制造”中的推广、仓储、运输等中间环节的费用。此外,这种“作坊式制造”不会产生库存,也无需进行长距离的材料调配,碳排放量更低、整个过程更环保,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如果你不相信,想一想宜家仅仅用“平板包装”,让你自己动手组装就能提供平价家具的例子,就会对本地制作所能节省的费用有所了解了。
全球设计、本地制作、多人协同、个性定制,不管从什么角度看,opendesk提倡的用户参与的制作和我们熟知的大批量同质化的“制造业”完全不同。从一个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到“工业革命”之前小作坊、小批量的生产流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更像一种“反叛”——对“千人一面”的批量化生产说“不”。已经有预测,高度融合数字技术的制造方式在创新、成本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卓越表现,让实物制造业有了踏上“快车道”的可能。这一次,我们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注2)而引领这场革命的核心人物被称为“创客”。“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正在用信息世界的规则改变实体世界。
目前看来,这场“制造业革命”的核心是3D打印技术。3D打印机的原理是让计算机将立体设计自动分层,将三维立体的原型分解为一层层的平面图形(这是计算机很容易完成的计算),再用可以快速塑型的材料——塑料、金属等将它们一层层地呈现出来,当细分到一定程度时,打印出的平面叠加形成实体成品。理论上,完美的3D打印机可以让用户在“终端”制造出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和信息一样,“物质”将变得随需即得。这样一来,我们在前四章中讨论过的产品战略都可以适用于实体产品。
觉得这种期望仍然离现实很遥远?Opendesk只是“创客运动”中的一个例子。意大利的虎斑猫(Tabby)公司宣称可以让用户自己组装汽车。这家公司提供外形类似于“高尔夫球车”的车架,用户只要按照说明书为车架装上零件、方向盘、座椅、轮子,就能开组装的汽车上路。Wikihouse项目则动员全球“创客”将建筑房屋变成一项可以自己完成的工程,而万科——这家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在考虑未来用3D打印机“打印”出住宅的可能性。如果“创客”们可以自己制造出住宅、汽车和家具,而且成本低廉,他们就不需要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而抵押自己长达几十年的工作时间。那么,他们的创造力还可以发挥在什么地方?
还是让“创客”们回答这个问题吧。事实上,聚集在某个制造领域的“创客”群体会逐渐围绕着某个或某几个通用的“核心模块”形成“生态圈”。传统的产业链概念更适合围绕“生产线”进行组装的制造业,而“创客生态圈”是在一个通用的核心模块上,不断增加不同的插件,由此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最终产品。“创客”们虽然都是实体世界中的“能工巧匠”,在思维方式上,他们并非刻板的手工艺人,而是属于“信息世界”中的“开源社区”,即在同一个社区中,不同的创意可以分享,可以不断地在核心模块上添加新的插件,实现新的功能,优秀的设计被更多的“创客”下载,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开源“生态圈”——这样的“开源社区”凝聚着全球志同道合的“创客”们,也重新定义了制造流程。
这和过去为了支撑流水线而进行的创新完全不同。
首先,它的周期更短,而且无所谓“对错”。因为都是小批量生产且成本低廉,不会为了避免调整流水线产生的高成本而让发明面临“胎死腹中”的困境。
其次,它极其灵活,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自由地在“核心模块”上进行调整添加,甚至很难统计出一共衍变出了多少“成品”。更重要的是,“创客”们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让供求之间的信息传递几乎没有死角。即使要面对其他用户,“创客”们也可以灵活地调整插件,快速满足对方的需求。这一切是否与MP3格式的数码音乐冲击CD为载体的传统唱业片时带来的新体验相似?自由、灵活、快速、个性定制、随需即得——在需求出现的时候就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