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机构在政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洪武时期,形成了宦官机构的基本格局,到永乐以后,逐步定制,号称二十四衙门,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十二监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洪武年间,宦官衙门职掌限于内宫服务,不涉政事,每监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每司设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每局设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此后逐渐有所更革变化。
司礼监为十二监中第一衙,设提督太监一人,掌印太监一人,秉笔太监、随堂太监无定员。下辖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廊掌司以及典簿,无定员。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督促光禄供应等事,下有各掌司辅佐提督。提督太监之下的掌司较多,重要者有书籍名画各库掌司,管理贮藏各类书画库;内书堂(设于宣德时)掌司,负责小宦官读书识字;三经厂(汉经、番经、道经三厂)掌司,管理经书印版及印制的佛、番、道经;六科廊掌司,分东西两房管理内外章疏以及内官档案。此外,提督太监还管理二十四衙门的人事和皇帝陵寝宦官。掌印太监管理内外章奏和御前勘合。秉笔太监和随堂太监掌管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红,传旨宣谕和提督东厂。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还负责提督文书房、礼仪房、中书房、御前作等。文书房掌管章奏御批,礼仪房(俗称奶子府)掌管皇帝子女诞育哺乳,中书房掌管文华殿中书舍人著作,御前作掌管御用床桌箱柜制作。典簿负责登记奏章和出纳号簿。
司礼监最重要的职能批红,本是皇帝之权,但多由宦官代行。宣德以后,每日章奏文书,御笔亲批者不过数本,其余皆为太监分批。正德、弘治、天启期间,批红者几乎全为太监。太监批红,起初基本依照内阁票拟,太监可更改偏旁讹误,逐渐演变为替皇帝定夺,甚至可以发出搭票。如正德五年(1510年)内阁大学士李东阳针对刘瑾批红中的问题为自己辩解道:“臣备员禁近,与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驳再三,或径自改窜,或持回私室,假手他人,或递出誊黄,逼令落稿。真假混淆,无从别白。”592“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593除批红外,司礼监的宣旨传命,也逐渐权移主上。皇帝有所宣谕,口授秉笔太监,由太监记录传谕内阁,或由秉笔太监交文书房管文书官传达。宦官专权之时,阁臣很难见皇帝一面。弘治时内阁大学士刘健称:“因循至今,事体渐异,朝参、讲读之外,不得复奉天颜。虽司礼监太监,亦少至内阁。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之太监,太监乃达至御前。”594秉笔太监下属的文书房,本来只是内廷文书收转保管机构,也随着司礼监权力的上升而日益重要。文书房设掌房十人,负责接收外廷每日封进本章,所有外之阁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御批,俱留文书房登记后发出。文书房掌房僚佐与小内使,晚明时“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595。升司礼太监者必由文书房出,被视为相当于外廷翰詹清流。
东厂内署在东上北门,外署在东安门外迤北。例由皇帝最信任的一名秉笔太监或掌印太监提督,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司礼掌印,首珰最尊,其权视首揆。东厂次之,最雄紧,但不得兼掌印。每奏事,即首珰亦退避,以俟奏毕。盖机密不使他人得闻也。历朝皆遵守之。”596尽管有提督东厂不得兼掌印的旧制,但嘉靖、万历时,均有掌印太监提督东厂之例。掌印之权如首辅,而提督东厂之权如总宪。提督东厂之下,设有掌刑千户一人,理刑百户一人,掌班、领班、司房四十余人,统领档头百余人,番役上千人,均由锦衣卫差拨。除东厂一直设置外,还有一度设置的西厂、内行厂,也归太监提督。
司礼监的外差有:南京正副守备太监二人,管辖南京内府二十四衙门和孝陵神宫监;天寿山守备太监一人,管辖长陵等十二陵护卫;凤阳守备太监一人,管辖皇陵护卫和高墙犯罪宗室;湖广承天府守备太监一人,管辖兴献王显陵护卫;太岳太和山(武当山)镇守太监一人,管辖当地香火羽流。
内官监设掌印太监一人,里外监把总二人,下辖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无定员。掌管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塔材作、东行、西行、油漆作、婚礼作、火药作等十作,以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里冰窨等。凡有营造宫室陵墓,或制造器皿妆奁,均归本监管辖。内官监外差较多,如采木采石,外藩王府修建等,并辖有关外厂,各设提督、管理、掌厂等。明初,宦官以内宫事务为主时,内官监最尊,通管宦官衙门人事,被人视为吏部。郑和就属内官监。但随着宦官介入政治,司礼监地位上升,内官监地位随之下降,仅相当于工部。
御用监设掌印太监一人,里外监把总二人,下辖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无定员。掌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以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另有仁智殿监工,掌管武英殿中书舍人著作;甜食房掌房内官,掌管特制甜点;绦作(又名洗帛厂)掌作内官,掌管造制绦绶。
司设监设官与内官监相同,掌管卤簿、仪仗、帏幙等事。
御马监设掌印太监一人,监督太监一人,提督太监一人,下辖腾骧四卫,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无定员,还有象房掌司。外辖京师里栏草场、中府草场和天师庵草场,各设掌场太监和贴场、佥书。
神宫监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掌司、管理等,无定员。掌管太庙各庙洒扫、香烛等事。
尚膳监设掌印太监一人,提督光禄太监一人,总理一人,下辖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掌管御膳及宫内食用、筵宴诸事。
尚宝监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掌司等,无定员,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凡使用印信,外尚宝司以揭帖赴尚宝监请旨,至收贮印信的司宝女官处取之,监视外尚宝司用讫,登记缴进。
印绶监设官与尚宝监相同,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直殿监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等,无定员。掌管殿廷廊庑洒扫诸事。
尚衣监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无定员。掌管御用冠冕、袍服、履舄、靴袜诸事。
都知监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掌司、长随、奉御等,无定员。起初掌管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职随驾前导警跸*。
惜薪司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的佥书、监工等,无定员。掌管薪炭。东厂、西厂在变为司礼监下辖的刑缉机构之前,亦为惜薪司下辖工务机构。
钟鼓司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司房、学艺官等,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以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
宝钞司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管理、监工等,无定员。掌管制造粗细草纸。
混堂司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监工等,无定员,掌管沐浴。
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人,提督军器库太监一人,下辖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等,无定员。掌管制造军器,所属有火药局。
银作局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管理、佥书、写字、监工等,无定员。掌管打造金银器饰。
浣衣局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佥书、监工等,无定员。凡宫人年老罢退罪废者,发往此局居住,内官供应米盐,待其老死。二十四衙门中,唯有此局不在皇城内,而在德胜门西。
巾帽局设掌印太监一人,下辖管理、佥书、掌司、监工等,无定员。掌管制作宫廷内使、驸马和藩王之国诸旗尉的靴帽。
针工局设官与巾帽局相同。掌管制作宫中衣服。
内织染局设官与巾帽局相同。掌管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
酒醋面局设官与巾帽局相同。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
司苑局设官与巾帽局相同。掌管蔬菜瓜果。
明代的宦官机构,实际上远不止二十四衙门。还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甲乙丙丁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赃罚库、御酒房、御药房、御茶房、牲口房、漏刻房、更鼓房、甜食房、弹子房、灵台、绦作、盔甲厂、安民厂、午门、东华门、西华门、奉天门、玄武门、左右顺门、左右红门、皇宫门、坤宁门、宫左右门、东宫春和门、东宫后门、东宫左右门、皇城内外诸门、宫城内外诸门、提督京营、文书房、礼仪房、中书房、御前近侍、织造、镇守、市舶、监督仓场、监军、采办、粮税使、矿监、关使等。这些机构和职务,大体可以分为仓库管理、御使内用制作、门卫、近侍、出使五类。
仓库管理类:内府各库,由宦官、户部、工部交叉管理。重要仓库设掌印太监,一般仓库设宦官掌库。内府供用库掌管宫内和陵寝内官食米、御用黄蜡、白蜡及沉香等香料。司钥库掌管用于赏赐的制钱。内承运库最重要,掌管大内库藏的金银宝货,可与号称国库的太仓银库相敌,贮银有时甚至超过太仓银库。甲字库贮藏银硃、黄丹、乌梅、藤黄、水银等物。乙字库贮藏奏本用纸和各省上解胖袄。丙字库贮藏丝绵布匹。丁字库贮藏生漆桐油。戊字库贮藏弓箭盔甲。承运库贮藏黄白生绢。广盈库贮藏纱罗诸帛。广惠库贮藏巾帕、梳笼、刷抿、钱贯、钞锭。赃罚库贮藏没入官物。
御使内用制作类:重要者设提督太监或掌印太监,一般者设掌房或掌作。御酒房掌造御酒。御药房掌御用药饵。御茶房掌茶酒瓜果及进御膳。牲口房掌珍禽异兽。漏刻房报时。更鼓房以有罪内官报更。甜食房为御用监下属。弹子房专备弹子。灵台掌观星望气测候灾祥。绦作是御用监下属。盔甲厂由鞍辔局改设,掌制造军器。安民厂掌制作铳炮火药。
门卫类:管理宫内各门、东宫门、宫城门、皇城门,各门设门正和管事,司晨昏启闭,关防出入。
近侍类:为宦官干政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的中书房实为司礼监的办事机构。礼仪房掌管一应选婚、选驸马、诞皇子女、选择乳妇。御前近侍根据侍从需要分别设置乾清宫管事、打卯牌子、御前牌子、暖殿、管柜子、赞礼、答应长随、当差听事、拿马、尚冠、尚衣、尚履等。
出使类:明代宦官出使者较多,有固定的使职,也有临时的使职,出使的范围涉及军、政、财多个方面,对明代政治有着重大影响。
在军务使职方面,宦官主要承担提督京营、镇守地方、出征监军职能。明代最重要的军队是京营,号称三大营(包括宿卫常备的五军营,以骑兵为主的三千营,后改名神枢营,以火器为主的神机营),其后在三大营的基础上先后组建改编过十团营、十二团营、三十一营,但基本没有脱离三大营的建制。从景泰元年(1450年)起,就设置了监督京营的宦官使职,三大营各有提督太监,正德时增设坐营太监、监枪太监。嘉靖时罢废三大营的提督、监枪太监,到天启时又恢复。崇祯初再次撤罢,不久又恢复。“京营自监督外,总理捕务者二员,提督禁门、巡视点军者三员,帝皆以御马监、司礼、文书房内臣为之,于是营务尽领于中官矣。”597南京则有南京守备太监。地方各省,于永乐时开始派遣宦官出镇各边,洪熙时王安出镇甘肃,正式有了镇守太监之衔,到正统年间,各省各镇无不遍设镇守太监,嘉靖八年(1529年),曾革除镇守太监。后又恢复,崇祯初又革除,再恢复,直至明末。镇守太监督察地方军队,监视将领,同时还可干预地方刑名。一旦有征伐行军之事,必设宦官监军。到晚明,军权尽操于宦官之手。思宗罢黜魏忠贤,本欲一扫宦官专权之弊,委政于外廷,但其时军务吃紧,外廷党争不已,门户益深,兵败饷绌,或空言性理,迂腐不堪用事,使思宗大失所望,宦官乘机进谮,复得重用。
在财务使职方面,宦官主要承担管理皇庄、监督牧场、监督国库、充当织造采办和矿监税使等职能。成祖时始置皇庄一处,至正德时达到三十六处,皇庄通常设置管庄太监管理。上林苑和九边牧场草场,也差遣宦官监临。宦官除直接管理内库外,还可差监外库。天启时,就曾以宦官总督太仓银库和工部节慎库。各仓、各场,均设有监督太监。织造分设于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设提督太监。烧造本归工部管辖,但兼用宦官或派宦官监造。市舶司分设于广东、福建、浙江,各设提督太监。矿监税使之制,在万历后期遍设全国,不仅与民争利,而且与国争利,成为晚明一大弊政。
明代的宦官机构极为庞大,人数多达数万人,甚至有认为达十万人者。其所设机构,几乎都能和外廷对应,如司礼监对应内阁,文书房对应翰詹通政,厂卫对应三法司,地方上镇守太监对应督抚,监军宦官对应监军御史,甚至以灵台对应钦天监。应该说,这是自汉代以来中外朝体制的极度发展。在皇权高度扩张的情势下,以宦官为主体的内廷,成了同以朝官为主体的外廷比肩对峙的庞然大物,皇帝则游刃于二者之间,以内廷压制外朝,以外朝牵制内廷。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初期的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至此则发展为分割整个中央政府乃至地方政府以加强皇权,使皇权专制体制走到了顶点。
清代则以内务府掌管宫内事务,以大臣领事。凡宫廷内衣食住行包括宦官在内,均由内务府管辖。其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正二品,无定员。下设主事二人,委署主事二人,笔帖式六十四人,书吏五人。内务府的执事人员,由上三旗包衣(家仆)充任。设有七司,即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营造司、庆丰司、慎刑司。所属有三院,即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内务府机构极为庞大,所属机构共五十余,不计匠役、军丁和宦官,仅职官就有三千余人。凡宫廷内的财务、供应、皇庄、禁苑、渔猎、筵宴、工程、修造等,以及内府吏役、宦官的管理,上三旗的刑名以及内府吏役、工匠、宦官的罪罚,均归内务府所辖。所属上驷院掌管御用马驼,武备院掌管仪仗兵器旗纛鞍辔,奉宸苑掌管园囿(包括景山、瀛台、阐福寺等处行宫,南苑、圆明园、钓鱼台园囿,天坛斋宫,玉泉山稻田等)。但是,内务府主要职能在于宫廷事务,在政治上作用不大。清代内务府的设置,使宫廷事务和国家政务得到了分离。
清代在江宁、杭州、苏州三地设置织造,隶属于内务府,由广储司考核,负责制办宫廷所用的绸缎布匹,采买笔墨纸砚,并兼收部分关税。康雍时期,织造在搜集地方民情,监督地方官吏,充当皇帝耳目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