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如何平衡工作生活?

情境案例

于恒是KX公司的内部培训师,由于公司要推行一套管理学认证计划,全国分公司较多,这一年里到处出差,总体时间超过180多天,这样让家里刚刚满月的孩子和老婆很不满意,天天不在家,家里大事小情都不能照顾,妻子很是不满意。

于恒想,我不也是为了家吗,多赚钱让你们过好日子啊,但正如网络上说的,抱了“砖头”就没有时间抱你啊!我有什么办法,然而,妻子并不理解,什么破工作啊,又给不了几个钱,弄的孩子都说话了,不会叫“爸爸”,错过了这个陪伴和教育的时间,是多少钱也买不回来的。矛盾不断激化。

于恒正为项目推进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结果后院“起火”,说辞职容易,可是哪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活呢?即能照顾家庭,又能高效工作,工作放弃可惜,家庭也的确需要兼顾于恒进退唯谷,如果你是于恒,你该怎么办?

智行分析

首先,追踪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曲线螺旋上升或是下降的,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平衡的时候,都是动态的平衡,也就是长期失衡,家里照顾多了,工作就少,家里少工作就多,基本是零和游戏。

其次,我们也不用太悲观,动态的过程才是生活的美好,好好工作赚钱,好好陪家人生活都是最好的选择,就看你如何构建一个让自己生活工作平衡的场域。

最后,真正做大生意的人,家庭的陪伴和平衡还是不太可能的,马老师就曾集体讨论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承认是“骗人”,真正的创业团队是不能当下平衡的,只能是未来成就补偿当下生活的缺失。

纵横职场

那如何能够做到相对的“工作”和“生活”都能有所兼顾呢?下面我提供几个方法参考:

第一、从“心”选择:工作和生活不是一道选择题,但是我们必须做出权衡,从“心”出发,这个心就是自己无怨无悔的心,如果放弃工作的机会,导致多年不能提拔,这就是代价,如果持续工作,错过了孩子的成长期,你再也找不回这段陪伴的岁月,这些只能从心出发,多年以后“不要悔”就好。

一位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为此,他去拜访一位哲人,请求指点,哲人说:“年轻人,人生的秘诀有6个字,今天先送你3个,好伴你远走天涯,这3个字是:不要怕。”,30年后,这位年轻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平添了许多伤心事。回家的途中,他心中喜忧参半,就又去造访那位哲人。他来到哲人家里,才得知哲人已去世好几年了,这时,哲人的家人拿出一个密封的信封对他说:“这是我家先生专门留给你的,他说有一天你会再来。”

中年人30年前在这里听到了人生的一半秘密。此时此刻,他拆开信封,又得到6字秘诀中的另一半:“不要悔”。

选择的事情就“不要怕”,做过了就“不要悔”。

第二、培养“辅助人”:工作做不完,一个是自己效率问题,另一个就是没有人能帮你,无法协调开时间,如果可以培养一个人能够代替自己的部分工作,自己只做核心工作,那么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的工作和生活,这种情况要有两个条件,就是公司有足够的空间,允许培养的空间,另外一个就是自己突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想法,尽心尽力的培养人,相信自己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自己永远不会没有饭吃。真正有价值的人才是能够复制人才的人。

第三、家人支持:协调家人的支持,老婆教育孩子不是天然的义务,而是一种付出,所以男士闯荡事业的同时要争取家人的支持,这里老婆当然是最大的支持者,当然还可以有其他人的支持,比如:双方的父母,帮助提携一段时间,能够减少家庭的劳动,但也可能增加很多不必要的摩擦,所以还是一种选择,个人感觉协助一年左右还是比较好的,最终孩子还是要自己带领比较好,能够体会成长的乐趣,在教育孩子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教练辅导能力。至于,找保姆不能代替家人的陪伴,只能解决一些劳务性工作,洗衣做饭接送上下学而已,如果让保姆陪伴时间过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好。有句话说的好,任何一个成功男人背后总有一个伟大的女性,要么是他的妻子,要么是他的母亲,能得到家人支持的男人是幸运的。

第四、自由职业道路:从工作效率来看,自由职业者的规划和效率应该是最高的,同时有时间陪家人和照顾家庭生活,不受企业的管理和打卡的羁绊,不过这条路的难度有点大,而且要分什么样的自由职业,有的自由职业会更忙,比如:律师、培训师,生意越好都要到处客户处理问题,看起来是随时可以照顾家庭,但是也随时准备出发。比起有些小创业者或是开个小店更加能够方便照顾家庭。

第五、内心的安宁:当下的职场工作和生活往往界线模糊,工作就是最大的生活,生活也是工作的完美呈现,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情,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做的,否则自己就一点也不做,全由别人代劳,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房间都有专门的“整理师”,很多上门保洁做饭服务,让精致的白领小资生活变为可能,任何一种形式的生活都是求取内心的安宁,拥有自己做事情的原则和信仰,在自己做出取舍的时候,依然从容,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最后节点是“喜欢”,而选择“喜欢”的生活可以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信仰。

「刻意练习」

根据自己的情况,从心出发,选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让自己成为职场精英的同时也能兼顾家庭教育与生活。

实践训练一、

实践训练二、

实践训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