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企业都要转型,营销人绝不能固步自封

作为世界上最顶级的营销驱动型公司,可口可乐突然在2016年开始了大跨步的内部调整。先是停止使用了延续7年之久的slogan:“Open Happiness”,更是将可乐的首席营销官职位一取消,换成了首席增长官,此番举动立即就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

有些营销人惴惴不安,有些人故作镇定,有些人视而不见。

事实上,这样的趋势在头些年就已经很明显了:

国外一些公司把市场部改名叫做Communication department,大概意思应该是“沟通部”。

2014年,宝洁取消营销部门,把营销部改为品牌管理部;而大部分国内企业无比重视的销售部,在宝洁很早之前就叫做CBD,“客户生意发展部”,主要是协助分销商做工作的。

大概从那个时候,老苗见到传统做营销的人就说,要转型了,转型了,不转就来不及了。基本没人搭理,后来也就懒得说了。

2001年,叶茂中提“营销=传播”,大意是用传播思维来理解营销: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这些要素,无一不是传播元素。它们不仅本身具有信息构成,而且也是一个传播渠道。

一切有效的营销行动都是基于对消费者行为的洞察和研究,而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来自其接受的信息。我们的眼、口、耳、鼻、手甚至身体,所感受的信息,从根本上影响我们的消费行为。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市场时期、不同的营销目的,我们应该向消费者传递不同的营销信息。

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营销就是设计不同的传播信息,并选择相应传播渠道,用适合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接受信息反馈,从而达到影响消费者行为的目的。

那时候更是没几个人听懂,完全的鸡同鸭讲,还有据此称叶茂中是“唯广告论”、“忽悠客户投广告”等等。

好良言难劝该死鬼,讲了一两年,老叶也放弃了。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看不见、看不懂以及假装看不见,现在营销组织变革的紧迫性已经从“秋毫之末”,变成了一大车柴火,再掩耳盗铃也不行了了。

更让人有切肤之痛的是:现在固守传统的营销人不是在失业,就是通往失业的路上;传统的营销组织,不是在转型,就是在转型的路上。

老苗一向讨厌动不动拿死吓唬人,该死的吓唬也没用,不该死的早就开始了新的探索。

以前,老苗曾提到过一个概念:营销人的隐形失业。

“中国的营销这些年就是这么做起来的,无数品牌的辉煌就是这样一个店一个店跑出来的,一个客户一个客户谈出来的。”

但现在的营销对信息的依赖将越来越强,对内容依赖越来越强,而销售渠道的价值在降低。传统的人海战术、终端维护成本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小。很多企业对传统销售人员在大幅度裁员。

“这些营销人暂时还不会“失业”,因为还有大量的“渠道为王”思维的企业:以为有个经销商卖自己的货,自己搭上某个关系就能把货卖好…… 而近些年这样的模式几乎是无一例外的失败,最后的结局经常是企业与营销人互骂傻逼后一拍两散。”

“……随着这些思维落后企业的逐渐没落,这类曾为中国营销做出巨大贡献的营销人也将逐渐淘汰(或转型)。2017年的状态,算作一种隐形失业状态吧。”

这一切,目前正在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