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了解并把握学科性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差异

说到课程,最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在学校接受教育时,接触的各个专业学科所设置的那些课程。很显然,培训课程相比较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所使用的学科性课程有着明显的差异。

所谓学科性课程,指的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学科性课程依据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关性,按照先后顺序开设教学科目。具有如下两个典型特征:

一是从认识方法上看,学科性课程往往从原子论和机械论视野来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工具理性”,倡导对世界的有效控制,忽视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

二是从教学过程看,学科性课程以灌输学科知识为宗旨,把学习理解为封闭在书本上的过程,过多倚重接受学习,忽视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行动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忽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也就是说,学科性课程是以学习内容和教师为中心的,其实现过程基本是一个单向流转的过程(如图9-1所示)。

图9-1以学习内容和教师为中心的学科性课程实现过程示意图

我们知道,职业培训必须与具体的职业行为相联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其教学实施就必须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某职业必须经历的典型情境做准备。

二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学习者尽量进行自我行动和独立思维。

三是行动过程包含完整的职业现实,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生态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

四是行动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如处理个人利益冲突等。

由于职业能力存在于具体的职业行为中,因此仅仅传授基本的、原则性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全面培养和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只能通过符合职业活动规律的即工作过程系统化(或至少与工作过程有一定联系的)课程模式来实现,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培训课程。

在了解培训课程具体的特征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把握什么是工作过程?所谓工作过程,就是企业组织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培训课程就会有如下主要的特点:

(1)工作行动的整体性。即在一种完整的、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不论要解决的问题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如何,都要完成确定工作任务、制订计划、实施和评估反馈这一整个过程。整体全面性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解决跨专业、跨部门的问题。

(2)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面向每一个学员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员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员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式学习方法。着重培养学员将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构成一种新型的精神协调关系。

(4)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分析和反馈的结果可以帮助培训师更好地优化培训实施过程。

(5)重视工作情境中的典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学员自我管理式学习。

综上所述,将培训课程与传统的学科性课程进行比较的话,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见表9-1所示)。

表9-1培训课程与学科性课程比较一览表

培训课程

学科性课程

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论

学习目标导向的教学理论

跨学科的任务

学科划分详细

在教学中独立计划、实施和控制

教师与教授为导向的教学

注重职业和社会行动能力培养

传授事实知识为重点

注重关键能力培养

以知识储备为目的的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开放式学习情境

纯语言传授,封闭式学习情境

多样化课程,个性化内容

一致性课程,内容针对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