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作逻辑的核心:分工与交互(时间18:51)
方法逻辑确定之后,就要进入协作逻辑层面。协作逻辑首先涉及分工,然后是确立部门之间的交互模式和协作模式。还是以曹冲称象为例,方法确定后,需要有人找码头和船,有人找石头,有人现场指挥调度,这就形成了不同的 “部门”,也就是分工。
分工之后,还要明确交互模式。比如找石头的部门(采石部)和现场调度部之间要有互动,调度部要告诉采石部石头的大致重量,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搬不动,太小则成本增加,最后还要准备一些小重量的石头像砝码一样凑数。这些都需要明确的协作规则和标准。
(二)企业中的协作逻辑案例
华为的采购系统中,协作逻辑体现得很明显。采购部分为战略采购和执行采购,这两个部门之间有明确的协作关系。此外,采购部门还要和财务部门(涉及付款周期)、品质部门(涉及生产质量)、研发部门(涉及物料选型)等打交道,这些跨部门的协作关系也属于协作逻辑的范畴。
在产品开发领域,协作逻辑更为关键。传统模式下,研发部门往往单方面决定器件选型,可能只考虑功能,不考虑成本。比如研发人员可能因为个人审美选择方形或八角形的器件,而忽视了圆形器件价格更低,这就导致成本增加。而在华为的模式中,采购和研发需要联合决策,研发人员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功能的器件,采购人员则了解市场行情,两者结合起来选择最优方案,这就是一种更优的协作逻辑。
(三)汤普森的任务依赖理论(时间33:29)
组织学家汤普森 1967 年提出的任务依赖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协作逻辑。他把组织中任务或活动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
- 顺序型依赖:这是最常见的,就像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扣针生产,不同工序依次进行,第一组抽铁丝,第二组拉直,第三组截断,第四组打磨,第五组打孔,各工序之间是顺序关系。这种关系只要明确标准和规格,就能较好地运作。
- 共享型依赖:比如麦当劳的不同分店共享中央平台的标准和资源,这种关系相对简单,通过统一的中台就能协调。
- 往复型(互惠型)依赖:也可以叫纠缠型依赖,两个任务互为输入和输出,需要多次往复沟通。比如产品开发过程中,研发部门需要和制造部门沟通生产可行性,和市场部门沟通卖点,和销售部门沟通渠道,这些都是往复型依赖。
(四)职能制与集成制的协作差异(时间40:33)
传统的职能制组织模式适合处理顺序型依赖的任务。职能制按专业分工,比如硬件部、软件部、采购部等,每个部门有自己的 “地盘”,部门之间通过接口协作,就像螺钉和螺母配合,确定好直径等标准即可。这种模式对于顺序型任务很有效,但应对往复型任务时就显得低效。
而华为的 IPD(集成产品开发)模式则是集成制的典型,适合处理往复型依赖的任务。IPD 成立跨部门的 PDT(产品开发团队),团队成员来自硬件、软件、系统工程、采购、工程等不同职能部门,但他们以项目团队为主体开展工作,权利从职能部门转移到项目团队。这样,往复型工作中的沟通不再需要通过原职能部门的上下级审批,团队成员可以直接横向交互,效率大大提高。
华为的 “铁三角” 模式也是集成制的体现。客户经理、方案经理和交付经理组成小组,针对 ToB 业务中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往复型依赖,能够当场响应客户的技术、交期等问题,避免了传统销售模式中销售人员需要来回协调研发、供应链等部门的低效流程。
集成制并不是否定职能制,一个组织中既有顺序型任务也有往复型任务,车间的生产适合职能制,而复杂的产品开发、客户服务等则适合集成制。随着市场变化和需求复杂化,往复型任务增多,集成制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五)集成制的效率与风险
有朋友担心集成项目制会影响决策效率,其实不会,关键在于配套的授权机制。华为提出 “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指挥”,就是决策权下移的体现。就像我国军队从军种制改为战区制,战区司令可以直接指挥辖区内的各军种,扁平化运作,效率更高,这和集成项目制的本质是一样的。
当然,决策权下移后要考虑风险控制,这在后面的决策逻辑中会涉及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总的来说,协作逻辑的核心是根据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选择合适的分工和交互模式,职能制和集成制各有适用场景,随着环境变化,组织需要灵活调整协作模式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