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衍变过程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上古圣人之精蕴,是通过画出易经八卦的系统而显示出来。过去有“易历三圣”之说。唐代有一位易学大家叫孔颖达,写有一部书叫《周易正义》,后来成为了官方易学。唐代的科举考试,《易经》作为六经之一,也成了考试内容。其标准答案,就是孔颖达这本《周易正义》。这本书里面就讲:“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十翼”,这就通过“易历三圣”,阐释了《易经》从产生到完备的全过程。

在上古伏羲氏时代,传说黄河里出现了一匹龙马,龙马背上有一幅河图,伏羲氏得到河图后,根据其数理就画了八个卦,这就是后来人们称为的“先天八卦”或“伏羲八卦”。《易经》最早就经历了这么一个阶段。到了商代末年,周文王被商纣囚禁在羑里七年,文王这七年也没白过,他根据伏羲氏这个简单八卦图,进行相互叠加,推衍出了八八六十四卦,还对每一卦、每一爻作出了解释,这就叫做“文王系辞”,。再后来,到了孔夫子的时代,他老人家把《易经》的文字逐渐完备,并且用了十篇文章来解释《易经》。其中包括《彖》(上、下),即是用来解释卦辞的,古卦辞文字非常简奥,有时只有一两个字,彖辞就是用来解释古卦辞的;《象》(上、下),就是解释一个卦所代表的现象,比如乾卦代表天,坤代表地,巽卦代表风,兑卦代表泽等,象辞就是解释这个卦象的;《系》(上、下),讲的是整个《易经》所形成的道理,它是易理最重要的部分,学易必须要先过《系辞》这一关;《文言》(乾、坤)主要是讲乾坤二卦,因为六十四卦都是从这两卦衍生出来的,乾卦又称为父卦,坤卦称为母卦,其他各卦都是通过乾坤二卦的互相叠加变化而产生的;《序卦》,是解释六十四卦顺序的来历,这种次序,既有人世间的道理,也有自然规律在其中;《说卦》,是讲画卦的道理,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来解释卦象。

以上就是“易历三圣”和“十翼”的说法。到了宋代之后,这种说法遭到了质疑,宋儒们作过考证之后,就觉得这其中的疑问很大。到了现在,就更说不清楚了,你说“伏羲画卦”,按考据学的方法,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伏羲氏这个人都没有定论,更何况画八卦这样的事情呢?又何况,黄河里面跳出一匹龙马,背上背个河图,现代人谁信这种玄虚事啊?伏羲就不说了,“文王系辞”经过考证后,也有人质疑。因为卦辞里面的很多说法、用语,是周文王以后才产生的,和当时的时代有矛盾,所以有人又补充说是“文王演卦,周公系辞”,文王只是把六十四卦画了出来,卦辞、爻辞这些是周公后来补充写就的。“孔子十翼”,后来也有说不是孔夫子写的,是荀子作的,等等。这些都是考据学上的事情,我们就不做过多的评价。

但是,“易历三圣”这个过程肯定是跳不过去的,《易经》一定是经过了这三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伏羲时代,那时文字尚处在萌芽阶段,画卦本身就很说明问题,那一定是《易经》最初的形态。以前的“夏易连山,殷易归藏”之说,也就是讲,除了文王所创立的《周易》之外,以前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但它们已经失传了,这就说不清了。周文王推衍六十四卦,这在历史上确有记载,因此《周易》六十四卦的形成,肯定是在周代前期。这和当时的政治文化基础分不开。至于是不是文王、周公干的事情,都不好说了。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并非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只不过以毛泽东作为冠名而已。在孔子时代,“十翼”也未必就是孔子一个人完成的,因为当中有些和《论语》的观念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关于鬼神的观点,孔夫子在《论语》里就明确表示“敬鬼神而远之”,但是在“十翼”中,还是有很多关于鬼神的言论,这和孔夫子的观点是不太一致的。

一般的看法是,“十翼”的形成,一定是在孔子时代开始,然后经历了春秋战国,最后定型于西汉前期。我们古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一切功劳、名誉都归功于圣人,跟我们现在把一切功劳归功于党、归功于领袖是一样的,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易经》的基本衍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