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路径选择与架构建设

根据加多宝的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来看,在亿元级别要想获得合理突破,企业必须解决好体系建设和路径选择两大核心问题。

一、关于路径选择

首先,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状况和市场规律之间的关系,通俗的来讲,就是要弄明白,为什么做到过亿的规模。准确认识企业的发展状态,是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条件,而对于发展路径的选择决定企业的命运。

1999年的加多宝刚刚斩获过亿的规模,那个时候的企业从批发商完全转型为生产商仅有几年时间,过亿的规模通过红罐单品做出来,在市场方面也仅有浙南和广东两个主要市场,而浙南一度占到70%的业绩规模。当时加多宝的状态可以这样形容,“加多宝”这个租来的品牌成长迅猛,但毕竟是租来的,做得越大越危险。企业甚至通过一些非常规手段来规避和控制风险,但由于品牌所有权的问题,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是悬在头上,必须培养属于自己的品牌来防控风险,这是加多宝从出生开始就必然选择的路径。于是,在1999年选择了“加多宝”茶饮料这条路径,当年的茶饮料市场已经开始进入激烈竞争时代。广州顶津凭借“通路精耕”模式占据市场,而加多宝茶从一出生开始,就不得不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并不占优势的品牌资源。最后,茶饮料以失败而告终。却留下了一支擅长通路精耕的团队,为后来加多宝的快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加多宝的情况有其独特性,但是对大部分企业而言,路径选择包括以下两方面。

第一,产品体系的加减法。如果企业能够通过单品过亿,那么无论如何,这是可以培养的单品。就像当年的加多宝,仅几个市场,在3年内能够做到过亿,说明产品本身具备“销售驱动力”,这个时候企业要做的路径选择应该是,要不聚焦,要不出新品。加多宝选择了出新品,前提是保证原有产品继续增长,但不扩张,加多宝不扩张是因为所有权问题和集中精力做新品。一直以来,多宝营销团队对很多亿元级别企业进行研究,并且认为,企业不能盲目地为聚焦而聚焦,这样容易丧失很多发展机会。加多宝正是听取了咨询公司的意见,聚焦做红罐,坚决不做PET,从而造成了防御战的失误,成就了何其正的成长。更不能单纯地为了出新品而出新品,加多宝茶的失败就是因为做了“推新品”这个路径选择,却选错了路口,即“做什么新品”“怎么做新品”。多宝营销认为,所谓战略就是选择做正确的事情,而战术和管理就是保证把事做正确。由于这次失败,加多宝萌生了针对战略决策及战术选择与执行的思维方式和工具,即4M体系:Marketing(市场机会)、Management(管理系统和资源)、Model(模式)、Money(与钱相关的系统)。我曾经做过总结,假如当年不做加多宝茶,而直接持续做加多宝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其实,做企业没有如果,正所谓,终生未果,菩萨畏因。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其内在因缘和外在影响的因素。从加多宝现在的状态来看,20年辛苦创建的品牌顷刻间易主,20年塑造品牌的梦想也在几个月便建立起来,真是世事无常,任何选择其实没有对错,只有得与失。亿元企业能否成功突围,产品选择至关重要。但即便失败,这也是成长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为再次发力冲锋,为更上一层楼蓄积力量。

第二,市场与渠道加减法。我们知道,要想实现业绩增长,除了推出新品,就是增加渠道和扩大销售区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让更多人卖,让买的人更多”。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再开始研究“让人卖得更多,让人买的更多”。渠道扩张和区域扩张是实现业绩增长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亿元级别企业最稳妥的突围策略。虽然是扩张,看上去只要做加法不必做减法,其实,不然!1995年,加多宝刚上市,就进行了全国招商,在30多个省都有了经销商,但在短短3个月内,迅速回收到温州和广东,并集中精力深耕根据地市场。温州市场稳定之后,逐渐通过自然辐射模式,开拓了台州和丽水,因为温、台、丽这三个浙南城市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在仅一水之隔的金华、宁波等地,直到2003年,“怕上火”之后才全面开拓。企业不仅要对扩张市场进行选择,更要对渠道客户进行选择。在选择过程中,尽管我们有很多的标准和规则,还是不能够保证都是火眼金睛,能够百发百中,每次选择都是对的。所以,这个阶段的核心就叫作“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试探性的扩张,以渗透为主,布建渠道基础。如能够产生自然动销,则开始适当发力,尤其是食品饮料类的产品,市场认知有一定的周期,并且区域间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也是企业在扩张中不断纠偏、不断积累资源、不断做加减法的过程。当然,有选择必有得失。

综上所述,怎样选到适合企业的路径?多宝咨询认为,尽管选择必有得失,尽管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在路径选择方面还是有规律可循。核心方法就是进行企业内部系统化建设,让企业承担最小的风险,走最少的弯路,练就强大的企业的身心素质,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能够遇山开山、遇鬼杀鬼、遇佛灭佛。只有做好企业自身的修炼,才能够真正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达到有做必胜的境地,而不是像赌博,押宝在企业外部资源上。虽然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也有弯路和直路之分。通过企业不断地自身修炼,才是突围的康庄大道。

如果说突破5个亿之前都是以赚钱为核心的运营的话,那么5个亿之后的经营应该是通过市场投入做强和做大的问题了。

二、三场会议,企业发展的三大里程碑节点

择起问题:在笔者所接触的这个级别的企业,通常都有过打牌经历。

2005年桂林,三权分立

桂林会议,主要解决如何让三权分立保持协调作战,而非陷入内耗的问题,怎么花钱能确保物有所值,特别是调和监察与其他两部们的人民内部矛盾。

企业内部的纪委,往往都是既不赚钱也不花钱,还得管着这两边的人,如何制衡方能无掣肘之嫌?这一专属于老板的心腹岗位,究竟什么特点、什么专长的人能胜任?学财务出身的,会对账目严苛但缺乏灵活性,只看纸面流程,最好糊弄。学法律出身的,天然有罪推定,看谁都有问题,容易加深人民内部矛盾,不利于团结。为何设置监察部门,目标是做锦衣卫?还是御史?它的定位决定了它的地位,内部体系的定位需要协调一致,经营任务决定了每个人的任务。销售部门是实现业绩,关注时效性,市场部门保证品牌和市场的持续性,监察部是评定合理性。桂林会议对责权利作了明确界定,阳生、陈强和陈宇辉各司其职。

2006年黄山,五分天下

“黄山会议”,承接三权分立的新体系,着手研究执行系统搭配市场分类的策略。对全国市场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划分,调兵遣将,布局全国。对核心市场、潜力市场、开拓市场、策略市场四大类别市场进行划分,对应着全国五个大区的市场归属,华南(广东福建和浙江)、西北(陕甘宁新疆青海五省)、西南(云贵重庆加西藏)、华北(京津冀,东北三省加内蒙古)、华中和华东。

不同市场所执行的政治战略当然不同,北京、上海、西安和成都,都属于必须要攻下的属地,甚至不考虑市场规模与投入的比例,看重的就是中心市场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例如,成都,不仅影响四川,对云南和贵州等周边省份同样影响深远,许多川藏的干部在成都办公,对于品牌辐射周边意义深远。而加多宝在成都的代理商老张,是个耿直憨厚、话也不会多说的老头,他曾在加多宝起步阶段,就认定了跟着陈生干,从几辆小推车开始,一直坚持了十几年,中途数次险些撑不下去。他坚持到2008年,此时,成都也只有他一个代理商,自然是赚到盆满钵满。

2008年三亚,一统江山

品类战略成功落地,企业到达百亿的规模了,对应也有巨大的投入,进入生态推动的时代了。同样一拨人七八年后,就会出现百万、千万、亿万的各级经销商和内部员工,心态和状态都发生了巨变。市场在成长,消费者的认知也有变化,从老板的企业,成长为社会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建立,生态环境的变化,都被称之为“成长的烦恼”。

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割据分权?对应的是走深入市场化还是高度社会化的道路?加多宝选择了前者,由此奠定了阳生一统全国市场的格局,也让加多宝制定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战略。2007年之前,加多宝的总经理只负责生产制造凉茶,而销售渠道、市场培育则不在其职权范围,而老板又远在香港,企业没有全盘操控的领袖,日常运行中缺乏统一领导。经过数年的积累沉淀,各个部门内部运作及管理体系日渐成熟,需要结束群龙无首的状态,急需选出总司令。威望和资源足以让老阳顺利上位。

三亚会议后,加多宝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东西南北中五个总经理负责制的分公司,把大部分营销费用划归到总部的销售部,由其中的市场部主责。通过区域的基层制衡,达到中央集权的核心目的。当利益与矛盾相互摩擦,并爆发的时候,政治环境必将随之调整,原本相对单纯的同事关系开始微妙并复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