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谱云:“太极腰功不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穷研生不已,身手轻灵自伸舒,不练腰功白费力,十年数载亦糊涂!”腰功,是太极内功三步功法中的第一步,它是整个内功太极拳的筑基功。是炼精化气,以腰变手。只有把腰练好了,才能谈得上二、三步功的训练。如果不把腰功练好,所谓的太极内功就没有根基,当然也就不可能步入太极内功的殿堂,攀登太极内功的巅峰。只有把腰功练出来,才可以谈功和劲的问题。如果没有腰功的基础,就不可能做到沾、连、粘、随的懂劲功,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其他的劲了。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腰功的训练,在整个内功太极拳的训练中的重要位置。习练者应该加强对腰功重要性的认识,否则,到最后只能对太极内功望而兴叹,悔之晚矣。对于腰功的训练方法,前文已经叙述,这里重点谈如何按照腰功的训练要求练好腰功。首先,初次接触内功太极拳的爱好者,要明确练习太极内功的目的,要树立坚定的信心,不论是为了养生,还是为了研究太极内功的神奇妙用,它是一门科学,是中华武学的最高境界,不要简单的理解为只是一门拳种。学习太极内功的目的,是为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否则,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太极内功的。其次,毅力是习练太极内功的基础。习练太极内功,不下一番功夫,只是每天应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借故忙,没有时间,都练不成或收获不大。“十年太极不出门”,足以说明修炼太极内功的难度。再次,思考揣摩是关键。太极内功的武学理论,它是一门综合的人体健康科学。它所提倡的练功理念,形体动作,独特的修炼方式,无一不体现了传统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丰富的社会学哲理。我们在思考学习这门科学的时候,要去繁就简,摒弃封建糟粕,取其精华,不要被神秘夸张的说教所迷惑。反之,就会走入理论误区,难以自拔。在练习腰功的时候,每一动必须是腰先动,用腰代替手,一举手,一投足,必须由腰引领。出手先出腰,撤身先撤腰;盘拳挂腰,也即用腰打拳,腰要走弧线,等等。做到多少?练的怎样?怎样才能做到?怎样才能练好?带着这些问题,边悟边练,方能有所收获。否则,功夫下的很多,却得道甚微。什么是道?即是一种方法。“得道” 也即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最后,要有正确的训练方法。什么是正确的训练方法?就是练功时,要按照太极内功的训练程序,一步步,扎扎实实,不可贪图快,更不可省略程序。就像学习文化课程那样,反复练习,勤奋思考,按照太极内功的三步功法程序,严格而一丝不苟。“以腰变手,以气变手,以意变手”。这三步功是进入太极文化殿堂不可逾越的台阶,否则,是进不了太极之门的。而练好腰功,是进入太极内功之门的最关键的一级台阶。其根本要求是:身随腰动,手随腰走,脚随腰行。
腰功最重要,而且练功过程中,又最容易练错。为什么能练错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1)没有真正找到腰。所谓没有找到腰,就是练腰时,动的是肩或胯。(2)意念不集中,没有守住腰。(3)没有真正理解松的含义,不会松,不敢松。凡此种种,使腰功没有练好。那么,腰在哪里呢?就是人的脊背上的两条背肌,将其练活,练通,练的与筋膜有离核的感觉。不仅能上下动,还能前后左右动。盘拳以至于做任何动作,必须是腰驱使做出来的,只有腰练活了,练通了,才能做到周身都是手,也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一步功的训练要求。其训练的口诀是:“基础功法要练腰,腰在两肘平线找。意念集中守腰住,防止肩胯带动腰。盘拳慢匀加松柔,单操强化很重要。四梢合腰整劲出,两臂松掤弹力妙。尔发吾时用腰接,接力反应用腰跳。刻苦训练加揣摩,周身是腰能做到。”所以说,正确的训练方法,与其他几个训练要素相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如果把几项因素割裂开来,有兴趣,没有毅力,不能长期坚持训练。有悟性,不去身体力行,下功夫训练,理论上夸夸其谈,实际却做不到,成了嘴把式,是很难练出真功夫的。试想我们练腰时,如果把胯或肩当成了腰,一年练下来,腰根本没有动,只能是练的肩或胯,而练出一身拙力。怎样练习才不误入歧途呢?首先,必须认真领会腰功的训练方法,为自己制定一个严格的训练计划。开始必须将老六路的拳架练的非常熟,一招一式力求准确标准,然后才能做到思想集中,牢牢守住腰。并结合吊腰,单操等辅助练习,使腰慢慢地动起来。尤其在盘拳时,每一招一式务必用腰去打,毎一动,必须腰先动。拳架一定要展开,腰拱的幅度才能大。这样才符合“先求展开,后求紧凑” 的要求。开始练时,腰是不动的,因为它属于不自由肌,但意念必须守住它,随着练功过程的深入,它就一点一点动起来了。但是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人的背肌是粗纤维组织,况且又有筋膜相连,人为的硬是训练它,背肌就非常疼痛,给人一种腰肌拉伤的感觉。有的人就因为疼痛,误认为腰拉伤了,而停了下来。这种疼痛一直持续半年之久,一练就隐隐作痛,习练者不可不知,这说明你已经练着它了。如果没有疼痛之感,就说明你没有练着腰,或者下的功夫不够。半年过后,腰背肌就不疼了,伴随着胀木的感觉,这种感觉随着练功的持久深入,慢慢就消失了。等到练二步功的时候,就会什么感觉也没有了,而这时的腰肌结实有力,想怎么动,就怎么动,这就证明腰功出来了。所谓腰功出来了,就是人的第一反应是腰,不论在什么状态干扰下,意念始终不离腰。这才符合老子的“道可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自然”的前提必须刻苦训练,才能形成下意识的“自然”。只有严格地按照一步功法的练功原则,结合盘拳仔细揣摩,才能一点点地练出感觉。其次,练一步功,就是练好腰变手,达到这个目的的关键在于腰的练习,而腰的练习,又主要靠盘拳来实现。人们往往不注意,在打拳时容易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而误认为是挂上腰了,其实则不然,腰根本没有动,而是胯或肩在动,自己又不知,造成这种假象的原因是意念没有守住腰所至,只要牢牢守住腰,这种毛病就可以避免了。而要想守住腰,不站好无极桩功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们在练腰功时就是在训练意念。练功过程是一个很枯燥的过程,要克服急躁,畏难情绪。随着练腰的逐步深入,腰逐渐动了起来,还要练习透腰等,等腰练的完全活起来了,就能合上四梢了,整体劲也就练出来了。什么是合“四梢”?是指人的双手双脚,称之为四梢。盘拳是练知己之功,腰挂上多少?四梢合的怎样?推手是练知彼之功。通过推手,用内劲听对方的劲,就可知道对方功夫的深浅。我们在练习透腰时,有的人总是出现两下的原因,就是腰没有守住,而靠身体的拥、撞及胳膊的拙力,这一点练功时尤须注意。再其次,练腰时一定要放松。不放松,腰就拱不出来。腰拱不出去,就无法使腰动或松,尤其肩胯。而放松的前提必须是精神上的放松,才能使腰真正的松下来。所以说,松腰才是松的根本。那么,拱腰和含胸有什么区别?其实拱腰和含胸实质是一回事。只不过拱腰的幅度要大些,含胸的幅度小一些。但作为初练者,必须先练拱腰,而后才能做到含胸拔背。《太极拳论》云:“先求展开,后求紧凑。”所以,必须先练大幅度拱腰,但要注意不要腰胯连体,更不能坐胯。等到腰真正的练活了,才能真正做到含胸,所谓“含一个韭菜叶”就可以了。练功要在自然中求自然,思想(意念)静下来,没有杂念,打拳时才能放松,腰才能挂上,但是前提,意念必须牢牢守住腰。如果守不住腰的放松,对腰没有任何意义。尽管有的人练了很长时间,自我感觉很松,一搭手就露出僵劲,就说明意念没有守住,证明意念没有练出来。太极内功的“意,”分广义和狭义。我们在练腰功的时候,练的是广义上的意,即人的思想意识。人的思想意识是非常活跃的,社会实践也是丰富的,势必会使人的意识复杂而多变。通俗地说,就是一会想这,一会又想那,不集中。我们练站无极桩,就是要训练出将人的复杂活跃的意识细胞,练出能受主观意识控制的有意识的运动。等到广义上的意与狭义上的意,都彻底练出来的时候,才能达到所谓的自然下意识。“太极本无法,动就是法。”所以,一定要理解明白什么是松?松的目的,松的原则。什么是松的原则?就是不许有丝毫的拙力出现。《拳论》说:“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松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松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练出三步功,二是为了应用。为了练出纯正的内功,发放出纯正的内劲,四肢关节不放松,根本的神意气不松开,就不可能产生气机。通俗的讲腰或者丹田等就不可能活动起来,也就发不出真正的内劲出来。一句话,松是为了练出神意气,只有松才能练出来。反过来,在神意气作用下的松,才是真正的松。比如,在推手时,有的人看似很松,但内里的功夫没有,或内里的东西并没有真正的松下来,使松变成了弱手,对方稍一运劲,即刻露出拙力,这样的松对内功的作用来讲没有丝毫用处。所以,对于练习太极内功的人来说,弄懂什么是松?为什么松?怎样松?对于指导太极内功的训练,具有根本意义,是能否练好腰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