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科技创新——农资企业转型绕不过的坎

“国内企业家往往热衷于找风口,热衷于打鸡血般的励志培训,但往往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数十万饱读《国学》和《孙子兵法》的清军,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几千八国联军面前不堪一击,所以科学技术真的是第一生产力。”(李卫国)

 田野里不只是遣怀乡愁,还有不负时代的大风歌。优秀的企业家拒绝平庸、一路向前。但是在风口飞扬的不都是开天辟地的“大风歌”,并不是每一个活过冬天的企业都能够迎来明媚的春天,相对于2008年的经济危机,这次经济下行期有着根本的不同。2016年将是结构调整层次最深的一年,农业供给侧改革尤甚,以往的冬眠方式、抱团取暖方式等不再应验,主动变革、创立结构性抗风险能力将是指向未来的先见抉择,否则将与历史新机遇擦肩而过。

业界有分析认为,数据显示,2015年6.9%的增速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服务业、技术类增长、消费需求旺盛,从企业经营角度讲,对于价值型企业,这恰恰正是历史性机遇期。同时意味着靠粗放式的资源投入、破坏环境、低成本、单一打价格战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没品牌、没技术、没管理的企业将被淘汰。长期以来劣币驱除良币的市场现象将出现逆转,产业过度分散、运营效率低下的状态将发生转变,消费者价值时代将真正到来,具备技术创新能力与人力资源的企业将脱颖而出。所以,2016年对劣质企业将是最糟的一年,但对优质企业将是最好的一年。

“转型是需要条件的。”其实,广西田园打药队要干的活,就是政府多年来一直在推,但一直难以商业化运作的专业化统防统治。为什么一直难以商业化?除了以前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把苦力活价格推高到足够高的阶段外,还有就是没有支撑打药队运营的生产力手段——高工效的施药工具和技术。

田园公司从2008年起就创立新公司探索植保服务业务,经历连续两年亏损后,总结得出结论,如果打药队背着与农户一样的设备打药是注定要亏本的。打药队要想生存,必须依靠高工效的施药技术。也就是从那时起,广西田园开始将节省打药劳动的技术当成公司技术创新的战略方向,启航了在高工效农药、高工效植保、高工效用肥领域的开疆拓土,将公司研究开发目标由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农药扩展成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农药+施药劳动”。

李卫国总结:广西田园22年的发展历程,技术创新的模式一直在不断升级。初创阶段是“随机模仿创新”,看到市场上哪个产品热销就照葫芦画瓢做一个更便宜的;到后来抓住一批高毒农药退出市场的历史机遇,进行“随机自主创新”,使公司上了一个台阶;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原来“游牧式”的随机创新模式难以支撑整个部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2008年将研究开发的重点聚焦“农药+施药劳动”,开启“系统自主创新”的转型升级。

李卫国深有体会地说:“就所在行业来看,凡是有科技基础的企业都能够实现持续性成长。”比如,北京颖泰嘉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GLP实验室是中国大陆第一家通过OECD认证,依靠和国际对接的高新科技实现快速发展,创立10年就跃为行业前三,连续多年蝉联农药出口企业冠军。而持续成长需要持续投入、持续创新,也有一些企业实现了阶段性成就却后劲乏力,原因在于企业的规模不是建立在深厚的技术积淀之上,而是建立在一时的机遇之上的。

企业家应该学习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科技素养和洞见。新中国刚成立,就投入巨大国力研究开发“两弹一星”。第一任国家科委主任(兼任)聂荣臻就是化工专业出身(1922年赴比利时就读于沙洛瓦劳动大学化学工程系),同时又身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科委主任。这种素养对实现战略性突破的重大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化学专业研究生出身,多年从事技术工作,对科技的钟情不言而喻,李卫国一直兼任公司研发中心总监,也自然给企业的生命成长注入了科技基因,如今这种优势将发挥出巨大能量。西南地区销售规模最大的农药企业,中国销售规模最大的水稻用农药生产企业,中国化工500强企业,中国农药剂型行业规模第二;建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每年的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以上,所获专利、研究成果共计300多项,在超低容量制剂及施药技术领域、药肥一体化技术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李卫国本人也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并同时承担包括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以及广西区和南宁市重大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2014年,李卫国被国家农业部聘任为第九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种植业组委员,同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荣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在李卫国看来,这些成就更是广西田园能够赢取未来的底气,也是新的起点。

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就在于忠实现实条件而又绝不受限于此的行动能力。李卫国深谙企业“活的哲学”“赢的道理”,1994年离开北京到南宁领导创建农药公司,正是出于专业把握、资源优势与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温度高、湿度大,农作物、经济作物品种多、生长期长,病虫害防治时间久、空间大,而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农药企业力量薄弱,投资农药产业容易在西南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农药生产可以从简单的分装起步,然后循序渐进,发展到制剂加工和原料生产,投资风险小。公司投资农药后,做好了,可以向化肥、兽药、农用薄膜等农用化工产品领域扩张。这是他对广西区域林产化工、海洋化工、橡胶助剂、造纸工业用助剂等行业进行详尽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显然李卫国的眼光不只是基于眼下的机会,他一开始就给公司的持续发展预留了可以想象的空间。

目前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民营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旗下控股定点农药企业有7家,分布在广西、江西、河南和贵州等省区,所属企业从业人员1800多人。公司拥有一支300余人的营销推广队伍,服务于南起海南,北到黑龙江,西起新疆,东至沿海的20多个省市的全国市场。创建于2009年的“农博士”商标已经被用户熟知、接受,多次被农民日报评为“农民最信任的品牌”。公司年含税销售收入在2015年实现11亿元。现在,他瞄准了百亿目标的综合农事服务市场。

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期,广西田园的研发基因更得呈现出价值意义。农药与肥料融合研发的专利成果、农药与器械结合研发的专利成果等,都得到了实践检验。而广西田园也在进行着跨界整合产业链,无人机现在已经实现自主研发、制造。农业在收割、播种完成机械化后,施肥、打药的机械化的完成,才真正结束了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方式,把农户从低效、脏、重、危险、浪费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

谈到对中国市场竞争秩序的担忧,中国企业跟风严重,机会来了一拥而上,往往还没有完成市场升级就把价格打穿,过早终结掉产品服务的生命周期。李卫国介绍,企业的战略性抉择恰恰与一般企业拉开了层次,而专利保护与科技开发将建立竞争壁垒。整个行业内,广西田园在时间上走在了前面,如药械结合系列技术2008年就开始研究开发,具有先发优势。打药队现在的利益空间比较大,也给优胜劣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随着胜出者不断发展壮大,广西田园也会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所以,他们乐见有能力的打药队快速成长。

李卫国目的明确,只有将创新落地,才能让企业能力落地生根,才能培育出自我生长力。他毫不避讳对研究人员提出要求,每研究一项新技术、每发现一项新专利都必须同时考虑:它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它能赚钱吗?如何才能让它赚钱?量投入计产出,用效益来证明并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我们科研人员必须有市场的敏感,当一个新技术出现时,一定要与市场产生联系,知道它对行业将带来什么影响。”

李卫国本人对新技术有着敏锐的知觉,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卫国从南开大学赵国峰教授那里得知有一种热烟雾剂技术,不用兑水,一亩地喷200毫升,一天可以作业200亩地。深谙农户打药之苦的李卫国一听大感兴趣。当时国内尚无人研究,更无人实践。他一面翻阅相关书籍,一面多方打探,终于得知中国农业大学化学系有教授对此有研究,而老教授已经80多岁,在取得其博士生的帮助支持后,立即投资合作开发,后来自己开发,终于成功获得多项专利申请。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广西田园启动超低容量施药技术开发,逐渐形成农药与机械相结合的创新战略——属于自己的“绝活儿”。这种落地生根的创新之道,为广西田园抓住转型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