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贪愎

故曰: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贪,贪婪;愎,乖戾、执拗。贪愎就是贪婪且执拗的意思,但重心落在了“愎”字上。《左传·哀公》曰:“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韩非子也以智伯例证何谓“贪愎”。借用佛家认为“贪嗔痴”为三毒的说法,结合智伯所为,可以说“贪愎”一词是兼具了“贪、嗔、痴”这三毒,妄自尊大(嗔也)、贪得无厌(贪也)、不审时势(痴也)。凡是称得上“贪愎“的人物,才必具、势必大。恃才而刚,不屑细虑;恃势而妄,不恤人情;才势兼而不知止,处险而不觉。然后才有暗流涌动,一朝形势陡变,大祸骤至。我觉得乾卦中的”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正是描述这种情况的。为政、为商者,当事业顺利、如日中天时,最易犯一个“愎”字。苻坚因愎而亡国,鳌拜因愎而殉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二代知名企业家之陨落者,亦多因一个“愎”字。故《易》称“以明夷莅众”“用晦而明”。注:指容物亲众、不张杨,低姿态用事驭人。

诚言之,不是不能好利,而是不应利令智昏,失去了对形势的判断力和做事的策略性,进而把一把好牌打了个稀巴烂。企业在生意场上,也会常面临类似情况,一到顺风局,就忘乎所以,不注意吃相,最后被人逆风翻盘。

韩非子本人对何谓“贪愎”有举例,但篇幅太长,我只做大意简述:

韩非子讲了晋国的魏、赵、韩三家灭智氏的事。晋文公后晋国持续为六大家族把持朝政,即智、赵、范、中行、魏、韩六家。智伯做晋国正卿时,率领赵、韩、魏征伐范、中行,灭了这两家。然后以要增加晋国公室力量的名义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魏都应允了,只有赵氏的赵襄子不给。于是智伯就召集魏、韩两家一同征讨赵氏,最后围困赵氏的都城晋阳三年,眼看赵襄子就支持不住了。这是赵襄子派人暗地里去串联魏、韩两家,魏、韩两家考虑后就叛变了智氏,伙同赵氏偷袭智伯军队,大败智伯军队,杀死了智伯,智氏遂灭。所以说:贪愎好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