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灵焰之无穷

西谚有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如果人类停止了思考,那还是人类吗?所以,这里讲的“思曰睿”,不是简单的思维分别、概念逻辑,而是要运用人类这个发达的“思”的能力,以获得“睿”这个通往大道的根本智。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只要一思考,我就存在了;即使我的思考是怀疑自己的存在,但这个思考的主体已经起作用了,已经被肯定和确认了。但是,如果我们再往深里去探究,我思故我在,那我从未思时,我还在不在呢?这个就无法确认了。西方哲人到了这里,往往无可奈何,只好跟神学接轨了。哈利路亚!信上帝得永生,一切都归于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上帝创造了人类,上帝无所不能,不要再怀疑了,承认人类的愚迷无能吧!但是,东方哲学不承认有一个创造神,无论是儒家所讲的天、道家所讲的道,还是佛家所讲的佛,无一不是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来体证其超越性本体。在禅宗里,真正的禅者还要在“思”上更进一步探究,把“思”作为参禅悟道的手段,直到认识这个无所不在的“空性”本身。

唐朝中期,沩山灵佑和仰山慧寂师徒二人,道风相和,互相唱酬,影响非常巨大,形成了禅宗“一花开五叶”的第一家宗派——沩仰宗。仰山慧寂参学于沩山时就曾问道:“如何是真佛住处?”注意啊!佛经上讲的佛,那是文字上的佛,不是真佛所在;大殿里面塑的佛,那是表相、表法,是给世间凡夫树立一个依止的形像,也不是真佛。那么,真佛在哪里?如何是真佛住处?学修佛法必须在这个真佛住处进行追问,才算是问到点子上了。不然的话,尽管你天天烧香拜佛,天天打坐习禅,天天念经持咒,也统统都是盲修瞎炼。我们听沩山禅师是怎么回答的:“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真佛住处在哪里?就在你自己的心田之处。思者,心田也,就是要你去思,思的内容是什么呢?去思这个“无思之妙”。我们凡是一思考,就会有念头蠢动,但是,这个念头是从哪里开始动的?这个念头的来处在哪里?禅宗讲究“参话头”,“参”就是去追思,就是要集中我们的全部心力,去追思这个产生一切念头的“无思之处”。参话头要追思到那个一无所有之处去,要去体会那个无的妙处、空的妙处。无思,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它中间恰恰大有妙用、大有妙处。“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就是把我们习惯了的向外攀缘、向外追求的思维方向反回来,往自己思维的原点上去追思。就在这个无、这个空、这个无思无为的地方,恰恰有非常微妙、非常活泼、非常神奇的作用,就像灵动无比的火焰一样充满无穷天机。参禅的真实用功处,就是“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那么,这个功夫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这个功夫要做到“思”到尽头,要不断去参、不断去悟、不断去透,一直要达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地步,直到“㘞”地一声透开,最终抵达“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生命根源处。这个生命根源处,就是“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就是真佛所在之处。所以,要找真佛,就要在自己身上去找,庙子里只有泥塑菩萨,没有真佛。真佛就在自己这里,就在自己“思尽还源”的地方。

说到这里,大家虽然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我,但是呢,眼神里都透着迷茫,是不是这样?没关系,因为我们才刚刚知道“思曰睿”,刚刚知道不要向外去思天思地,而是要“反思”自己思维的源头。当我们真正进入“思”的状态,也就是参禅进入了“参”的状态,慢慢才会在这个“反思灵焰之无穷”的工夫里,找到这个感觉。只要你尝到了一点点“灵焰”的感觉,我敢保证,就算是全天下的真金白银堆在你跟前,你都舍不得去换它!

“思曰睿”,思到了这个地方,就是生命的自在之处,也是老天爷给人类这样一个善思头脑的真正意义。上面是从禅宗的角度,把“思曰睿”这三个字给大家稍微展开了一下,让大家能够找一找体会。

中华的老祖宗了不起啊!在《洪范》的时代,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生呢!但是,我们中华古圣就已经从“思”的角度,找到了生命的大方向。当然,古人写本书很不容易,正因为《尚书》太古老了,所以没办法像我们现在写一本书讲得那么细,但是,纲领性的要点还是记载和流传下来了。只不过,古人学问一方面要文字传承,另一方面,还得要有口耳相传,要有以心印心的心法传承。不然的话,我们读《洪范》这篇文章,再怎么看注释、查疏解都没有用,因为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嘛,“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你怎么可能读出其中的高明玄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