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泽明投收购 ST 生化案例深度剖析

(一)标的选择的背后逻辑

泽明投选择 ST 生化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行业和标的的深度研究:

 

  • 行业筛选:从大健康领域切入,进一步锁定血液制品细分赛道。该行业具备强监管、高壁垒、稳需求特点 —— 国家对采血浆站审批严格,新增牌照极少,现有企业可享受政策红利;且血液制品需求刚性,不受经济周期剧烈波动影响。
  • 标的评估ST 生化虽为 “ST”,但核心子公司广东双林经营稳健,采浆量稳定,产品毛利率超 5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其 “ST” 标签源于历史问题(如关联交易违规),而非主营业务恶化,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 退出预期:血液制品行业受资本青睐,陕煤基金等产业资本有转型需求,为后续出售提供了接盘方储备。

(二)并购的主要动因

泽明投收购 ST 生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动因:

 

  1. 快速控制上市公司:对于很多企业而言,通过自身创业实现上市需要花费 3-5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收购一家上市公司能够快速获得上市平台,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
  2. 进入新行业:泽明投希望通过收购 ST 生化进入血液制品这一新的行业领域,拓展自身的业务版图。
  3. 实现协同效应:泽明投在此前已经投资过一家血液制品公司,收购 ST 生化后,可以将两家公司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协同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4. 获利退出:最终目标是通过 BOT 模式,在对 ST 生化进行改善运营后,将其出售实现收益。

(三)控制权争夺的关键过程

ST 生化的原实控人不愿意出售股权,泽明投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买买买策略,而是运用了更具策略性的方法:

 

  1. 否决定向增发:原大股东计划通过定向增发增持股份,巩固控制权。泽明投提前买入 2.3% 股权,在股东大会上联合其他小股东否决方案,打破原股东的增资梦
  2. 发起要约收购:以 36 / 股(溢价 30%)向全市场发出要约,计划收购至 29.99% 持股比例。期间佳兆业介入,以 40 / 股从原股东手中受让部分股权,试图争夺控制权,但泽明投凭借面向全体股东的要约策略,最终获得散户支持,持股达 29.99%
  3. 董事会席位争夺:收购完成后,泽明投与佳兆业就董事会席位展开博弈,最终凭借持股优势获得多数席位,实现对决策层的掌控。
  4. 子公司控制权之战:广东双林作为核心资产,原管理层受佳兆业支持,拒绝移交管理权,甚至发生抢公章事件。泽明投的应对措施包括:
    • 联合当地政府:以保障生产经营为由,登报声明原公章失效,换发新公章;
    • 法律破局:起诉原管理层阻挠经营,申请法院裁定泽明投对广东双林的管理权;
    • 人员派驻:向广东双林派遣核心团队,接管财务、生产等关键岗位,最高峰时泽明投 51% 人员常驻子公司。

(四)控制权落地的核心环节

  1. 进入董事会:获得控制权后,泽明投与佳兆业就董事会席位展开了博弈。由于泽明投持股比例更高,最终获得了更多的董事会席位,从而掌控了董事会的决策权力。
  2. 争夺子公司控制权:ST 生化最核心的资产是其子公司广东双林,双方在子公司控制权上展开了激烈争夺,甚至发生了抢公章事件。泽明投通过与广东双林所在地政府进行沟通,在登报公告后换发了新的营业执照和公章,有效解决了公章问题。同时,泽明投还破解了子公司章程中更换董事需上市公司三分之二投票权的特殊条款,最终成功将子公司的管理层换成了自己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泽明投投入了大量人力,最高峰时,其机构中 51% 以上的人员都在子公司协助管理,确保了对子公司的有效控制。

(五)运营改善与价值提升措施

  1. 优化内控管理:泽明投加强了 ST 生化的内部管理,减少了跑冒滴漏现象。2019 年,公司营收虽然没有增长,但净利润实现了翻倍,这充分体现了管理改善带来的成效。
  2. 开展并购整合:泽明投推动 ST 生化收购了哈尔滨一家血液制品公司,并将其纳入旗下。为了实现更好的整合,公司还进行了改名,变为派林生物,甚至让哈尔滨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担任董事长,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3. 实现市值增长:通过一系列的运营改善和整合措施,ST 生化的净利润上涨了四倍,市值从 80 亿增长到 200 多亿,涨幅达到 165%,成功实现了公司价值的大幅提升。

(六)退出环节的操作

泽明投作为私募基金,受五加二期限限制(5 年投资期 + 2 年退出期),在 2023 年启动退出:

 

  • 接盘方选择:最终确定陕煤基金为接盘方,原因包括:陕煤基金有转型大健康的战略需求;资金实力雄厚,能接受较高估值;双方在业务整合上存在协同(陕煤的资源可支持派林生物扩大采浆站)。
  • 交易定价:以 42 / 股转让股权,对应估值 180 亿,较收购时的 80 亿增值 125%,年化收益率约 15%
  • 退出方式:采用协议转让 + 大宗交易结合的方式,避免集中减持对股价的冲击,确保收益落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