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很多经销商面临的问题大概可以用四句话概括,“钱难赚、人难用、事难管、货难卖”。
一、为什么钱难赚
(一)渠道多元化,信息一体化,物流发达
过去批发渠道都是一条线,现在的渠道多了,除了KA卖场、商超便利店,还有电商,价格透明度越来越高。价格透明了,就意味着差价难赚,单位商品的利润越来越低,过去卖一件产品能挣5元,现在是越来越少。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南京到北京,买家没有卖家精”,现在是买家和卖家一样精,为什么?因为信息很发达,电商发展起来之后,很多实体店被冲击得很厉害。
中国现在有17个电商村,其中有一个在天津的滨海区。这个村子大概有5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都有几台电脑。做得最好的家庭一年卖一千多万元的货品。渠道多元化,信息一体化,差价难赚,单位商品的利润越来越少。
另外,物流发达,大家做生意也越来越方便。过去,你要从厂家拿到一个样品很难,现在你头天打电话,第二天就到了。
(二)新产品不赚钱
为什么我们做生意总是会陷入一种怪圈,赚钱的产品不上量,有量的产品不赚钱?
一个新产品刚刚上市的时候很赚钱,但是量少;等到上了量之后,随着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价格同步砸价,砸完之后,有量的产品不赚钱了。所以,产品不火的时候气死人,卖火的时候又急死人。
推出新产品是我们赚钱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新产品的推广又很难赚钱。例如,经销商接一个产品,厂家会说:“李老板,好好卖,卖好了能多赚钱。产品刚上市,我们公司给你那么大的力度,我们都不赚钱,你也别赚钱。促销费我最少五元,你最少三元,我们一块做促销,等上量了你就赚钱了。”你也确实信了,不赚钱就不赚钱吧,反正新产品得培养,培养完了再赚钱。你也把你的三元促销费拿出来了,俩人一块合着做了。厂家的业务信誓旦旦地告诉你:“记住,只要我们一起做促销,一定会赚钱,你就坐着等数钱吧。”做促销,量倒是上来了,但是当量上来的时候,促销活动也撤销不了,价格也涨不上去,最后,你突然发现上量了就没有钱赚。
这时候,你问厂家:“你不是说我把产品推广好了就能赚钱吗?现在火了我怎么不赚钱。”他会跟你说:“我回去给你申请政策,你这个月只要能卖够五千箱,一件产品再给你加两元促销费。”这一万元你能拿到吗?拿不到,为什么?第一,本来只要求你卖三千箱,现在让你卖五千箱,又画一张饼让你蹦,你蹦不蹦?你心里想:“你给我增加两元做促销,我也大方点,我留一元,再拿一元去做促销。”其实你就只有一元,结果每个月你只能卖三千箱,最后又多了两千箱的库存,库存也是成本。
(三)资金周转率低
假如你在一个厂家投入10万元,就是一车货6万元再加4万元的库存欠款。如果你一年卖了120万元,厂家的净利润是5%,你的资金周次数就是12次,你一年从这个厂家挣6万元,那么年回报率为60%。如果你只卖了60万元,资金周转率降低,只挣了3万元,那么你的利润率只有30%。所以,我们算账时不要去算一件产品的利润,要算流量速度、投入产出的速度周转率。
笔者有次帮一位经销商算了一笔账,他在一个厂家的库存量有30多万元,因为产品畅销度不高,大部分还是赊账,他大概垫了十四五万元,库存有一车货,大概七八万元。我俩算到晚上11点,他终于弄明白了说:“我发现我在这个厂家是亏钱的,投入30万元,一年卖不到200万元,资金周转率是3次,三次的资金成本就非常高,所以说钱很难赚。”
二、为什么人难用
你成长的主要障碍是团队吗?就是你觉得自己现在是人手不够,还是缺少这种人才。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推动成长,就你缺少什么样的人。比如,缺少推广新产品的人,或者缺少开发产品的人,或者缺少做售后服务的人。
您为打造和培养团队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说,企业家的本质就是创新与营销。
因为你善于创新,所以你就领着一帮人干活,能当老板。因为你的员工不喜欢创新,所以他的社会角色定位就是员工。总言之,你辛苦,你创新,那是因为你叫老板,而不操心、不辛苦的叫员工。
我觉得,影响经销商发展与成长的主要障碍是团队,问题有三个,第一个是找不着,第二个是留不住,第三个是容不下。
第一个找不着。很困惑,其实也都是求贤若渴,就像刘备三顾茅庐一样。因为老板要找一个人不容易,要用心呵护这个员工,要比对待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父母还用心。
第二个留不住。能不能留得住?留住人靠什么?留人就三个层次,一是待遇,二是感情,三页最重要的是事业。
留人的最低层次是发工资,通过高工资把他留下来,待遇留人、工资留人是最低的留人级别。
第二级别是感情,感情就是开心,大家感情很好、很亲,他没有当自己是外人。第一个钱,第二个就是情。
第三级别是事业。事业是什么?事业说白了就是长远,可以寄托到终生。有人会说给员工发了那么多钱,他还不留下来,还跑了,是白眼狼。问题是他觉得你可靠吗?能做长久吗?
老板说:“我和一个员工的关系非常好,在一块七八年了,给他的工资也可以,他离开我的公司就没有那么高的工资。”但为什么他还是走了?一种情况是,他自己想创业走;另一种情况是,他觉得没有长远的未来。我们做老板、做生意的人都知道,这就是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了,或者就这么干了。你把你的事业当成了归宿,他没有把你这儿当成一个最终可以寄托终身的地方,所以你这也是流动的地方。
第三个容不下。所谓容不下,是什么情况呢?任何一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用人之长,天下无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我们如果用挑剔的眼光去审视一个人,他身上会有很多很多的毛病。如果我们用他的长处,他就会有很多很多的优点。
我们如何能够平衡,大家所谈到的新老员工之间,多和少之间,收入高和收入低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老板划片,把他的亲戚安排在最好的市场,把其他员工安排在最薄弱的市场,给他打天下。他把老员工全部安排在产品畅销,能拿高提成、高工资的地方,而把新招的人都放在最差的地方。容,就是能不能容得下,容是包容的容,就是要求老板能够建设一种正能量的团队文化。要经常向员工灌输这种思想,有本事要去市场争,钱不是从老板兜里掏出来的。
另外,在一个公司里边,在一个团队里边,在一个组织里边,绩效是唯一衡量人的标准。绩效是唯一的标准,用业绩来衡量是最公平的,有人爱说话,有人不爱说话,有人内向,有人外向等。所以,我想问的是,我们为打造团队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团队价值观塑造:谁养活了谁?
在一座城市的地下隧道,有一个乞讨的老人天天在那里乞讨。有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每天上下班路过这个地方,他骑着自行车,看见这个老人的背影,第一感觉觉得老人特像他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决心每天经过这个地方给他五元钱,于是他每天上班或者下班就给老人丢五元。给了一段时间后,变成给三元。又几个月之后,变成一元了。
有一次这个老人就抓住他说:“小伙子过来,我问你一件事。”小伙子说:“什么事?”老人说:“我在这儿待了一年多,天天在这儿乞讨,你刚开始给我五元,过一段时间你给我三元,最后你给我一元。我搞不明白,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人呢?”
小伙子说:“老大爷,我刚开始上班,一次路过这个地方,看见你的背影,那一刹那,我觉得你像我父亲,因为我父亲已经不在了。所以我觉得我每一次用特别深的感情来给你五元。上了几个月班之后,我们单位有一个女孩儿,我们俩很好,开始谈恋爱。一谈恋爱,我们就经常去看电影、逛街,这些得花钱,所以就只能给你三元了。最近我们准备结婚,结婚就要考虑买房子,所以就只能给你一元了。”
老头一蹦就站起来说:“小伙子,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怎么能拿着我的钱去养你的孩子老婆呢?”
这到底谁养活了谁,谁花了谁的钱?
员工说,我天天给你干活,把我累的够呛,你的钱不都是我挣的。咱俩创业的时候,你啥都没有的时候,你就几万块元,你现在又买车又买房,我不是挣钱养活你了吗?
老板会说,你刚到我这里上班的时候,就一小孩,什么都没有,你跟我这么多年,现在什么都有了。
所以,我们要给员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员工有感恩的心,有是非之分。
前天我看到一句话,特别有感触。这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个社会是物质的社会。假如人的一生一辈子只能吃完20袋米,也就是说你这辈子已经吃喝不愁了,那么你一定会为30袋米发愁,为50袋米苦难,为100袋米去贪污。我们发现一个贪官时都会感叹,他都那么有钱了,为什么还贪污呢?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我们做老板的要有一种责任,要有一种义务,告诉你的团队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错误的价值观。
你自己成为经营高手,要想成为规模,就要看团队能力。我们要实现快速增长,实现规模经营,肯定不是靠自身能完成的,而是靠团队来完成。
三、为什么事难管
(一)只有亲人,没有新人
一般情况下,经销商都是以夫妻店形式开始创业的,稍微发展一点的时候就找一些亲戚朋友过来帮忙,壮大后想再接一些产品时,会发现最缺的是能够推广新品、开拓新网点,给你带来增长的人才。
创业期刚起步,招不到很多人,于是就请亲戚过来帮帮忙。创业靠亲人,比较放心,能干活,叫他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是再发展的时候,就需要找新人才能突破你的团队瓶颈。创业靠亲人,发展靠新人,这是一个根本道理。如果只有亲人,没有新人,一定会制约经销商规模的发展。亲人和新人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它指的是队伍不断地扩长,才可能带来增长。
(二)没有规则,舍不得招人
大部分经销商认为:就七八个人,要什么规则呢?难道要在墙上钉一大堆制度吗?管理如果只是靠人治而不是法治,你就只能整天操心。其实管理就像带小孩,在他的小时候你没有管,等大的时候你想管也管不了了,因为他一直是这样成长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没有戴紧箍咒时,谁也管不了,猴性一犯没人能管。后来有了紧箍咒,一开始他想用各种办法把紧箍咒撬掉,后来习惯了,就遵循规则了。
“一人为私,两人为公”,只要超过两个人就存在管理。管理并不是要你管千军万马,要带多少人。夫妻俩有没有管理?其实也有管理,在家里不也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吗?
我曾见过一个经销商,我们正说着话时突然跑了,为什么?忘拿钥匙了,钥匙还在仓库门上挂着,拿完钥匙回来坐了没五分钟,他说:“杨老师,我还得回去趟。”我说:“你干吗去?”他说:“我得把钥匙送回去。”我说:“为什么?”他说:“本来一天送一趟货就行了,结果这车跑快了,得回来再装一车,我还得拿着钥匙去给他开门装货,我点好数他再走。”我说:“你都这么大规模了,为什么不找一个仓库管理员呢?”他说:“不是人难找嘛,请人不得花钱吗?一个仓库保管员,一个月没有一千七八百元没人干,一算一年都两万多元。”
我告诉他:“你只看到了花出去的钱,没有看到花出去这份工资钱,会给你节省很多隐性的损失。就你自己站在仓库门口数数,司机和业务员就会有钻空子的机会,就可以打马虎眼。你问多少,他们说150件,你随便数数觉得也差不多,其实装了155件,把多出来的5件货卖了,就够他俩的午饭钱了。
如果你有个库管,这用你操心吗?库管直接帮你把关。分销商进了一千箱货,回来交账说只有960箱,那你要问库管库里还有没有40箱,库管说没有,那你要知道货去哪儿了。另外,库管不只给你拿钥匙,他还帮你干活,如库位管理、临期管理、破损管理、堆垛管理,一年能给你节省多少钱?公司花两万多元请个库管,他稍微给你整理下库房,都不只两万元。”
后来,我到他仓库里看看,发现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这一堆是一种产品,那一堆是另一种产品,这件货裂了嘴,那件货还剩两个月就过期。他说:“我天天安排让他们装走,他们就不装。”我说:“你说装走不管用,要由库管来管,让司机装走。”
为了节省那一点显性成本,却看不到很多隐性成本和隐性危险的存在。
很多老板都是市场高手,自己创业,一步一步打下来的。从艰难创业到做大做强,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我们有点力不从心,没有了那份热情和激情。你再去推销介绍产品,自己都觉得烦了,能力发挥到了极限,这时就需要再成长,需要通过队伍去完成更多的工作。
四、为什么货难卖
货难卖是因为我们的下线客户没有忠诚度,是因为你没有成长能力,你在你的商圈和下线客户中没有太多的威信。比如一提到老张就说“老张在县里做几十年生意了,还是老样子”,一问老李就说“老李早就改行不干了”。我们快速成长,做出规模的目的是什么?不仅是为了多赚钱,而是为了持续地赚钱,具有持续的竞争力。邓小平说:“发展是硬道理。”如果你在商圈和渠道当中,没有影响力,即使接到好产品,也卖不好。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要想控制下线客户,保持稳定,没有规模行吗?为什么我们的下线客户没有忠诚度?就是因为他离开你也能挣钱,你不是他的主要利润来源。另外,对下线客户的控制,利润是核心,客情是辅助手段。你不能给他带来利润,再好的服务也不行,因为他要的不是服务,要的是生意。
我曾提前一天去参加一个经销商的培训会,晚上一起吃饭时,这个经销商说:“杨老师,明天九点钟开会。”我问:“九点钟开会,你们这里的分销商离县城那么远,能赶过来吗?”他说:“能,我经常组织这样的会。”我就将信将疑地回房间了。
第二天早上我大概8点半到了会议室,一看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快进场开始的时候,从楼下爬上来三个人,这个经销商指着他们三个说:“回去吧,还来干吗,跟你们说了几点开会?”他们说:“9点。”经销商说:“这都几点了?”“9点了。”经销商说:“都9点了,回去吧。”他们只好走了。
后来,中场休息时我就问他:“我还是第一次碰上这种情况,你把下线管得这么好,有什么绝招吗?”他说:“我一直像管员工一样管,杨老师,你不知道我有什么绝招吧?我是大户,这就是绝招。假如我的一个下线客户一年卖500万元,那么他有近400万元的货是我的货。也就是说,他一年挣的70%是卖我的产品挣的,所以说我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不干,我就停止供货。”我问他:“你的规模是一点点变大的吗?”他说:“我开始的时候就这样抓,每增加一个品牌,就不停地布点。我没有太多的业务人员,就拿分销商当业务人员,两三个月叫他们开次会,培训培训,然后我下去转转就行了。下线客户为什么要听我的指挥?因为卖我的产品赚钱,所以我能管住他们。你为维护关系,请他吃饭;他家里有个红白喜事,你忙得不得了;他有事县城来你接待好,这些没有用,那不是根本措施。”
五、规模竞争是关键
前面四个问题看起来都是表面问题,不是根本问题。就像我们发热、发烧一样,身体发热发烧是一种表面现象,根本原因有这几种情况:第一,感冒了;第二,炎症;第三,疲劳;第四,吓着了,人受到惊吓也发烧。所以,不能一说发烧就是感冒了,感冒还分很多类型。就像糖尿病一样,表现出来的是血糖高,实际上糖尿病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危害,只是它会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
这四个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都是经销商发展速度过慢,没有形成规模连锁反应。
有一个经销商朋友算了一笔账,说:“刚做生意一两年时,手里没有好的品牌,都是一些三四线品牌,甚至是一些更弱小的品牌。刚起步时就是夫妻店,一辆车、一个大仓库、一个司机,两辆小三轮车来回补货送货。一年的销售额也不多,大概七八百万元,什么产品都有,如小饮料、休闲食品、方便面、挂面,没有成型的产品。我自己算了算,东拼西凑的这几年,大概累计投入了七八十万元,但是一年辛辛苦苦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干了三年,第一年没有见到回头钱,第二年挣了二三十万元。五个人、一辆车,扣去仓库和我的费用,还不如去打工呢。”
大家知道,无论是做批发,还是流通、市场,都受到很多挤压。除了来自电商的挤压之外,主要还有来自KA卖场的挤压,以及来自其他商业形态的挤压。未来几年,商务部会继续启动万村千乡工程,引导市场。例如,现在随着乡村大卖场的崛起,它一定会把乡镇级的批发个体户吞并。现在县城的个体烟酒店、个体户慢慢越来越少,只剩专卖店、大型商超了。
当乡镇大卖场崛起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乡镇市场流动网络开始萎缩。如果再靠几个单一品牌,你连与卖场谈判的资格都没有。只有当你的规模变大,能配送5个核心产品的时候,卖场就不可能不与你合作了。
其实大家想一想,随着渠道多元化、碎片化,渠道商只有具有规模才能获得生存。未来三到五年的批发领域,是以规模为导向的。
其实不只是经销商,生产企业也一样,都无法逃脱产业与市场的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的基本规律。
以方便面行业为例,中国方便面的鼎盛时期是2000年,那时全国有一千六百多家方便面企业,现在全国加起来不到一百五十家。从一千六百家到一百五十家,淘汰了90%,剩下10%。在这10%里,前四名的份额占整个行业的80%以上,康师傅一家占整个行业的52%。大家想想,剩下的一百四十几家分多大的市场?
中国啤酒行业企业最多的时候是2000年,全国有啤酒企业大约2300家,各个地市都有啤酒厂家,现在全国啤酒企业不到一百家。从2000家到100家,淘汰95%,还剩5%,雪花啤酒、燕京啤酒、哈尔滨啤酒和青岛啤酒占全行业的70%多。
同样的道理,每个行业都会最后走到整合期。未来三五年内批发商的核心竞争力是规模,没有规模化战略的经销商要么转型,要么转行。
六、快速成长靠什么
对于未来,我们只有不断快速成长,才能够在商海里站稳,因为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规模的竞争。
快速成长靠什么?为什么有些人做生意的时间很短,却能迅速超过做了十几年生意的经销商?我们必须找到制约自身成长的原因。
从2012年开始,在市场运作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跟踪了300位经销商,对他们的经营时间、规模、最好销售额、每年增长率等方面进行专门研究,发现一个规律:凡是成长速度比较快的经销商,背后都有一堆好产品。相反,有些经销商总是无法增长,好的时候一年也有两千多万元的销售额,差的时候只有几百万元。碰到一个好产品,规模就上去了,这一年的状况会特别好,等这个产品退市,发现自己又回到两年前,再接一个产品做不好,就会陷入困境。
我们同时也研究了销售同样产品的经销商,为什么在这个地方的经销商规模得到快速增长,而另一个地方则没有?我们发现,成长速度比较快的经销商在渠道、网络上和成长慢的经销商明显有区别。比如,发展速度快的经销商控制了两头的网络,既有大的分销商,又有小的终端,销售网络特别好。而发展速度比较慢的经销商当只有大的分销网络时,市场不稳定;只有小的终端时,起量速度特别慢。我们应该明白,没有大户领着卖,不容易起量;没有小户跟着卖,基础不稳定。
因此,在现有市场背景下,经销商要快速成长必须有两把刷子:第一把刷子是有源源不断的好产品。第二把刷子是精耕和掌控渠道的能力。有好产品,没有好的网络体系支撑,产品就卖不好。有好的网络体系支撑,没有源源不断的好产品,也很难成长。如果你不具备这两种核心能力,想快速成长的难度就非常大。
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对这两把刷子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