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开门见山指出了一个可谓伟大的观点,即“明主治吏不治民”。
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出自《外储说右下》)
君主是依靠严守法治、责令臣下完成任务来建立功业的特殊角色。只听说过官吏胡作非为而仍有自行守法的民众,没有听说过民众作乱仍有自行按法办事的官吏,所以明智的君主致力于管理好官吏而不是管理民众。个中道理,韩非子是通过讲故事来说明的:
故事1:摇本引纲
摇树的人如果逐一地掀动树叶,即使很劳累,也不能把叶子全部掀遍;如果左右拍打树干,那么所有的树叶就都会晃动了。在深潭的边上摇树,鸟惊而高飞,鱼恐而深游。善于张网捕鱼的人牵引鱼网的纲绳,如果逐一地拨弄网眼,然后捉鱼,那就不但劳苦,而且也难以捕到鱼了;牵引网上的纲绳,鱼就自然被网住了。所以官吏是民众的树干和纲绳,因此圣明的君主管理官吏而不去管理民众。
【解】:
韩非子以比喻方式解释为什么治民要先治吏。民为树叶,官吏为树干,拍打树干则树叶自落。民为鸟、鱼,官吏为树木,摇动树木,则鸟、鱼惊逃。民为网目,官吏为网纲,纲举则目张。所以聪明的君主精力都放在治理官吏上,而非治理民众上。
故事2:啬夫救火
救火时,叫主管官员提着水壶水罐跑去救火,只能起一个人的作用;拿了鞭子、短棍指挥,驱使人们,就能役使上万的人去救火。因此圣明的君主不亲自治理民众,不亲自处理小事。
【解】:
组织的力量,在于让组织全部成员发挥出力量,管理者个人的力量相对不足为道,撬动众人之力,才可谓管理者。但在企业中,我们常见道的情况是部门管理者忙于业务本身,而非对部门的管理,比如采购总监实质上是在做一个大采购员,销售总监其实在做一个大销售员,研发总监在做一个大工程师或一个项目经理。
故事3:造父遇惊马
造父正在锄草,这时有父子坐车路过,马受惊不肯前行,一个儿子拉住马,父子几人推车,还请造父帮他们推。于是造父收拾好农具,停止操作而把它寄放在车上,拽住那个儿子拉的马,然后才拿起缰绳和鞭子,还没有使上绳、鞭,马就一起向前奔跑了。假使造父不会驾驭,即使全力帮忙推车,马还是不肯前行。现在他自身操作得很安逸,而且把农具寄放在车上,又有恩德施于人家,是因为有办法驾驭惊马啊。所以国家是君主的车,权势是君主的马。君主没有法术驾驭它,自己即使很劳苦,国家还是不免于乱;有法术来驾驭它,自己不但能处在安逸快乐的地位,还能取得帝王的功业。
【解】:
解决问题要抓住要害处,不得其法的拙勤并不值得赞美,所以组织应该重视的是功劳,而非苦劳。
造父是车夫的祖师爷,驾车之道在尽马力,不在以人力补马力,当然尽马力是需要方法与技巧的,这就是“术”。君主治国,国如车,势如马,以法术势御之,则治国如造父御车。
故事4:椎锻平夷
榔头(椎)、砧石(锻)等是用来整治不平的;附在弓弩上的榜檠是用来矫正不直的。圣人制定法令,就是用来整治不平、矫正不直的。淖齿在齐国掌权,抽了齐闵王的筋;李兑在赵国掌权,饿死了赵武灵王。这两个君主都不能运用如同榔头、砧石和榜檠一样的法令,终于自己被杀死,并为天下人所耻笑。
另一种说法:到了齐国,只会听说有淖齿,而不会听说有齐王;到了赵国,只会听说有李兑,而不会听说有赵王。所以说,君主不掌握法术,威势就会减弱而使大臣垄断名望。
另一种说法;赵武灵王让他儿子惠文王临政,李兑任国相,武灵王不自己亲手掌握生杀大权,所以被李兑劫杀。
另一种说法:田婴担任齐相。有人对齐王说:“一年的财政结算,大王如果不用几天时间逐一亲自听取报告,就无法知道官吏的营私舞弊和政事得失。”齐王说:“讲得好。”田婴听到后,就立即向齐王要求去听自己的财政结算。齐王准备去听了,田婴让官吏准备好全年的财政大小收入的帐目和凭证。齐王亲自听取财政结算,但听不胜听,吃完饭,又坐下来,累得不再吃晚饭了。田婴又对齐王说;“群臣一年到头日日夜夜不敢马虎和懈怠的事情,大王用一个晚上听取报告,群臣就由此得到鼓励了。”齐王说:“好吧。”—会儿齐王已睡着了,官吏抽刀削掉凭证上的结算。君主亲自听取结算,就是国家混乱的开始。
【解】:
韩非子以榔头、砧石、榜檠比喻法术势,掌握好了法术势,才能驭臣治国,否则,自身安全都没有保证,更毋论把国家治理好了。
田婴邀请齐王亲自审听财务报表的故事,则说明,君主直接介入到业务细节中去,是生乱之举,掌握法术势才是君主的根本。
人之不事衡石者,非贞廉而远利也,石不能为人多少,衡不能为人轻重,求索不能得,故人不事也。明主之国,官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利,货赂不行,是境内之事尽如衡石也。此其臣有奸者必知,知者必诛。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洁之吏,而务必知之术也。(出自《八说》)
《八说》中的这一段话,讲何为“明主之国”时,韩非子讲了三点,即“管不敢枉法”、“吏不敢为私利”、“货不行赂”,从另外一个侧面“无意识”体现了韩非子“明主治吏部治国”的治国思想。
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出自《饬令》)
执法优先考虑“吏无奸”,这正式韩非子“治吏不治民”观念的体现。
【小节评】:
“明主治吏不治民”, 这是多么有洞察力的观点啊!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民易治而官难驭,治民之枢在治吏,这个道理本不复杂,但历代朝廷能深切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治国实践的不多。大多情况下,朝廷更看重作为官吏的保护伞,努力于不让民众有丝毫质疑官吏的权威性,不给官吏面子,就是不给朝廷面子,不给皇帝面子。其结果是,官官相护,假公名以成私利,民众之苦冤枉都没有申诉处,直到最后官逼民反,一个朝代结束。
其实,即使在日常治国行政层面,懂不懂“治吏不治民”也对行政措施的成败影响巨大。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之失败,都在他们的改革连官僚阶层都没能搞定;商鞅变法中,商鞅首先搞定的就是老秦贵族与官僚系统;张居正变法在他生前还算有成效,他入手处和王安石变法有个关键不同,张居正先从治吏入手的,他颁布的第一份文件“考成法”就是专门针对官吏层的。
本小节韩非子主要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治吏为治民之本,第二层意思是治吏须用“法术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