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期准备阶段
系统中对不同人员的岗位职责有明确说明和提示,并将岗位相关制度和标准融合到了每个工作流程中,运维人员可利用移动终端随时查看。生产组根据设备维护计划派发任务工单,二次设备运维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接收工单后即可查询相关设备的全部信息资料(图纸、说明书、定值单、历史校验报告、故障处理报告等),明确工作重点难点,确保准备工作有的放矢。根据工作类型和设备型号,生成作业流程、作业指导书、二次安全措施票以及危险点分析,并发送至审核人员。
专工和班长分别在移动终端上审核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措施票,通过不同角色技术人员的两级把关保证现场工作的安全。
2、运行维护阶段
二次设备运维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扫描设备电子标签明确工作地点,避免走错间隔。工作开始后依照标准化作业流程逐项进行,即时录入数据,严禁跳项漏项,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还可实现缺陷及事件录入,并实时上传至系统。
3、分析总结阶段
日常工作报告由班长和专工审核,故障处理报告由专工审核;审核通过后,平台自动更新运维数据库,供二次设备运维人员参考。平台根据工作类型自动生成个人工作积分,由班长汇总至专家组考核。
专家组利用平台对运维数据进行纵向挖掘,横向比对,识别共性问题。通过对历史数据智能分析排查故障隐患,并根据设备现状制定针对性的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典型缺陷分析会,明确缺陷性质、处缺要求;同时建立专家组评估打分的闭环管理机制,作为班组对标考核依据。
(四)全过程管理关键节点说明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二次设备运维管理系统基于卓越运营管理及“三全”管理理念,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平台、双向机制、两化融合”的二次设备运维管理模式,深化“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在继电保护运检班组末端融合,实现继电保护专业管理水平质的提升。
1、“一个平台”:即二次设备运维的全部核心业务承载于同一管控平台,即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二次设备运维管理系统。
系统中对不同人员的岗位职责有明确说明和提示,并将岗位相关制度和标准融合到了每个工作流程中,运维人员可利用移动终端随时查看。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标准化运维、事故缺陷应急抢修、隐患排查等业务管理新模式,结合移动终端、电子标签和设备管理数据库的应用,打通专业管理流程接口,消除纵向专业化和横向协作的阻力点,推进各管理体系与业务深度融合。
图8-2 二次设备运维管理平台架构
平台由主站系统、电子标签和移动终端三部分组成,具备运检管理、技术资料管理等核心业务功能,主要用于二次设备的台账、图档资料及运维信息管理;巡检、检验、验收工作的全过程管控以及故障缺陷抢修管理(见图8-3)。
图 8-3 二次设备运维管理平台设备
2、“两项机制”:即双向联动机制和分层级综合评价机制。创新专业管理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横纵联合的双向联动机制;分析业务关键环节,落实各层级岗位职责,明确各环节评估标准,依托“互联网+”技术制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分层级综合评价机制。
一是建立分层级综合评价机制。建立分层级评价模型,客观衡量和评估员工履职适岗能力素质,落实专工(专家组)、生产组、班组岗位职责,辨识业务关键环节,完善过程类流程绩效指标,建立运维工作质量评价和工作积分评价双项机制。明确各节点评估标准和时限,量化指标考核,实施季度考核、季度兑现,促进流程、职责、考核等不同管理体系相互依托、持续改进,保证结果考核与过程管控深度融合。
二是建立“横向班组协同,纵向管理贯通”的双向联动机制。借助管控平台的综合应用,横向协同班组间业务,打破班组管辖界限,实现班组间业务的精准链接;纵向贯通二次设备运维管理层级,专业内工作和责任自上而下的分解与落实,专业内作业信息和问题自下而上的反馈与支撑,实现制度、标准与流程的融合。将岗位职责通过机制运转贯彻到执行层面,将执行问题通过机制运转反馈到各管理层级,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立体覆盖,深化“五位一体”末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