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发现很多管理者,在做一些管理动作时,往往会参杂很多种动机,结果把一件事情搞得异常的复杂,效果却不如意。
(1)从几个复杂的管理动作说起
例1:某员工转正的时候,业务主管不是直接告诉对方可以转正,而是说对方其实达不到转正条件,这次是给予了特殊的照顾,所以是“有条件转正”,并要求对方未来两个月内要完成某某项目,否则还是会被开掉。
——假设你是被沟通的员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你会不会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做好准备,用脚“投票”,或者干脆等转正后被优化还可以N+1?
例2:某管理者给予某员工晋升或调薪等激励,双方沟通的时候,管理者简单讲完激励的事情,然后用了很多时间给员工安排了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希望对方接下来全新投入,务必获得突破。
——员工在想,那上面这个激励算是对我过去绩效的认可与奖励,还是对接下来要干的“大事情”的提前“预支”?
例3:某公司出台一个项目激励政策,想达到多个目的,所以在政策内容中设计了很多“套套”,既想项目能拿下,又想获得较大收入,更想保证充分的利润,还要收入的可持续性,同步想控制过程成本,还要继续考虑尾款回收……若干杂七杂八的念头都参杂在里面,搞得一项本来很简单的激励政策,因为“穿衣戴帽”后,变成一个大杂烩,像一个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不知道最里面的实质是什么。
——太多的重点就是没有重点,让人看不清你的导向,能起到激励效果吗?
(2)管理的目的要纯粹
做管理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目的要尽量纯粹,能够只体现一个目的就一个目的,这样才有强化的效果。不要想在同一件事情上参杂太多的目的,太多就分散了重点,变得“四不像”。
我们每个人都想提高效率,办一件事情,同时达到好几个目的。皆大欢喜当然很好,但要考虑你的受众(员工)能否get(领会)到你的意思,他的感受是怎样的,而不仅仅是管理者的美好愿望。比如,你要感谢人家,就真心实意的感谢,而不是嘴上说着感谢的话,怀里还揣着另一个目的,然后接着一个“但是”,提出意见或要求,那么前面这个感谢就显得很功利,变得淡而无味了。同样,那些伴随着条件的激励,是很苍白的;为了索取而激励,功利性太强,由于参杂着多重动机,不纯粹,自然效果不会好,而且会有反效果。
(3)管理,如何达到纯粹
我曾经看到一些领导人,为了达到一个背后的目的,设计出若干“过渡动作”,绕了一个大弯,甚至不惜“制造”出一些新的组织,或动用更多的资源,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在不远的将来把某个人“干掉”。
弄得这么复杂,有必要吗,有效果吗?还不如直接和对方沟通,不要继续合作了,还来得痛快,也赢得对方尊重。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完全用不着大费周章、暗渡陈仓。这种复杂操作的效果,反而是让人不信任这个领导人;这些小动作,最后都成了众人背后的笑话。
如何达到纯粹,就是一码归一码,说这个事就这个事,让你明明白白知道我的意思,这样双方的理解是对齐的。去繁就简,去伪存真,直指目的;最简单纯粹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