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医生还是机构都做过一些尝试,客观说机构的尝试更多一些。
(一)院长的指导
相信90%以上的医生都接受过院长的指导,我们是否经历过或看到过这样的场景:
医生刚刚接待完一位患者,结果不理想,被院长看到了接诊过程,院长纠结了一会儿还是喊住了医生:“王医生,你稍等下,我看刚才那位患者想要做种植牙是吗?”
此时听到这话你该怎么说?怎么想?院长是在说我损失了一个要做种植的患者吗?你不认同,于是你跟院长说:“院长,他就是来问问,咨询价格。”
院长组织了下语言:“虽然是来询价的,但你说话不那么生硬,患者感受会更,你可以这么说……”
你并不认同,这么说患者就会留下吗?但你又不愿意反驳院长,于是说:“我知道了,院长。”
这样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因为院长要考虑医生的心理感受,而且他发现医生并没有改变。
有些院长干脆自己接初诊再分给下面的医生,而医生开始逃避医患沟通,认为自己只要把牙看好就行了。
医生和院长都没有弄清楚到底怎样才能让医患沟通能力变得更好。
(二)参加培训
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医生开始学习医患沟通的方法。
在线上、线下参加课程,老师讲得很精彩,有很多成功经验,我们往往听得热血沸腾,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要发生改变。
奇怪的是,我们明明觉得自己都会了,各种场景也很贴近实际接诊过程,为什么一到自己接诊的时候就被打回原形了呢?“一学就会,一做就废”说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况。于是,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听课没用!
(三)背话术
既然领导教不会,老师教不会,看来只能靠自己了,很多人又有了想法,认为自己就是不会表达。我们可以背话术,这样表达就没有障碍了。
于是,我们从各种途径搜罗秘籍、心法,什么“接诊三十六计”“医患沟通的108个场景”,这是不是足以解决我们的问题了呢?并没有,没有一成不变的场景,我们的话术没有用武之地。
除了上面的方法,很多医生和机构还做了很多尝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