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感知质量”的按钮有时需要天才般的创意与洞见,有时也可以从人们长久持有的刻板印象中发现它的踪影。
乔治·布什洲际机场是美国休斯顿三大机场之一,几年前,乘客由于取行李的等待时间过长,经常怨声载道、投诉不断。
为了减少等待时间,机场增派了更多的行李员,将乘客等待的时间大幅度缩短至8分钟。然而事与愿违,乘客的抱怨并未减少。这令他们十分意外和纳闷,他们在一起开会研究多次,没能解释清原因,也未能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后来,管理者只好向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宾斯求助。罗宾斯调查后分析认为,乘客取行李的等待时间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走到行李处的时间,另一部分是取包的时间,前者大约需要1分钟,而后者却大约需要7分钟。
罗宾斯据此提出了一个解决之道:拉远出口与行李处的距离,再将乘客的行李包按另外一种特定的路线送至行李处。也就是说,乘客等待的时间还是八分钟,但要多走五分钟的路,这样乘客走到行李出口处后,只需要等2分钟就能拿到行李了。如果这个方案的思路和真相公布于众的话,相信多数人都会觉得受了愚弄。
然而事实却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新方法施行后效果立竿见影,很少再有乘客因为取行李等待时间过长而投诉了。
对于乘客而言,自己享受到的服务并未提高,都是需要等待8分钟,但6分钟的走路时间加2分钟的等待,比1分钟走路时间加7分钟等待,乘客的感知就会好很多。
汽车营销人员发现,顾客对关车门的声音非常在意,认为这是判断汽车工艺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所以这些年汽车品牌都在关门声上下足了功夫,有些车关门声音都快有“低音炮”效果了,但实际上这些跟车的基本性能工艺关系并不大,只是一个感知质量信号而已。
感知质量不同于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成分、功能或服务的性质和数量;产品的优质程度,各项参数的高低。
感知质量又不同于生产质量,生产质量是指是否符合规范、缺陷率等指标。
感知质量完全是消费者的主观感觉,它看上去难以量化,貌似特别“不靠谱”。实际上不同类别的产品,消费者都会有判断该产品类别的高质量信号。
比如消费者会以为泡沫多的洗衣粉清洁效果更好,上文提到的悦耳的关门声会让人觉得汽车工艺更精良,比较粘稠的牛奶营养价值更高,进口的奶粉更安全,比较重的家具更加真材实料,土鸡蛋营养价值更高等等,每一种产品都会有相应的高质量信号发出,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感知质量。
要掌握好这些高质量信号,不光要研究不同行业不同产品的特点,更关键还是要回到人最根本的行为模式。
人的大脑是去繁就简的,我们喜欢把繁杂的、专业的信息分门别类,我们喜欢用一两个我们自认为的“关键信息”来做更多的判断。所以我们形成了大量的刻板印象,而这恰恰最容易产生营销按钮的地方:
价格贵的产品质量更好,看上去干净的餐馆不会用地沟油,叫伊丽莎白的姑娘比叫王二妮的更洋气,名字叫“转基因”的食品会危害下一代。
只有深悉行业和产品,掌握好消费行为模式,我们才能准确的搜索到市场的“高质量信号”,才能用消费者语言来进行沟通,而不会陷入到企业自身的自恋中。
企业最容易掉入什么样的陷阱呢?接下来我们先从“样本偏差”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