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与乳业有关的纸质媒体、微信公众号,刺激眼球最多的就是报道奶牛养殖、乳品销售惨烈的资讯。现代牧业、贝因美“滑铁卢”的消息,确实让人大跌眼镜。国内各种媒体报道很多,大都站在同情的立场,媒体能否真正揭示其发生的本质原因,以正视听?看多了,没病也要急出病来。国内奶牛养殖、乳品加工真的走到了穷途末路吗?
我们举个行业之外的例子,房地产行业好做吗?这几年好像不好,卖不动。卖不动还在大量开发新楼盘,开发商脑子真的进水了?没有。你卖不动,不等于别人卖不动,关键是谁在卖,怎么卖。
回到奶牛养殖行业,前几年奶价好,亏吗?结论是:有人赚,有人亏。这两年奶价下行,所有牧场都亏吗?不是,还是有人赚,有人亏。
一切都解释清楚了,只有倒闭的牧场,没有倒闭的行业。看问题,还是要揭示其本质。谁强迫你一定要去养奶牛?就像炒股,明明知道入市有风险,偏偏还要往里钻。真任性。
没有乳品加工业的强大,就没有奶牛养殖业的发达。振兴中国奶牛养殖业,必须把乳品加工业的信誉、品牌、质量放在首位,必须提振国人消费国产奶粉、液态奶的信心。国内市场远远没有饱和,真正需求奶粉、液态奶的市场还有很大的需求空间。我们的问题出在供给侧,畸形的加工和养殖发展模式、频发的质量和安全事故隐患、想喝牛奶却喝不到牛奶的怪象,一语道破天机。
奶牛养殖困局究竟如何破解?
从奶户层面,我们要自己搞清楚为什么要养牛?真心在养牛吗?里面有没有玄机?任何行业都有风险、危机、转机、机遇,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还是老老实实回到事情的本真上,看看养牛的初衷吧,想想问题点究竟出在什么环节上。与其在抱怨声中碌碌无为,不如校正心态,积极应对各种问题。所有的抱怨都是在浪费时间。你不能改变环境,不能改变四季的变换,但你能够改变自己。不是吗?
从产业层面,上海奶协、江苏奶协、广东奶协等省的协会做法是值得学习的。奶协把奶农、乳企拉到桌面一起交流、沟通,把游戏规则制订好,说明原奶的价格差异由什么决定,只要原奶质量、理化指标达到标准,乳企就不能拒收。白纸黑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乎,奶农放心养牛,把牛养好,把品质做好,心无旁驽;乳企奶源保障到位,认认真真、开开心心去研发、加工、宣传、销售牛奶产品。奶户、乳企握手相拥,履行承诺,皆大欢喜。上海、江苏、广东等地奶户倒奶了吗?杀牛了吗?亏损了吗?没有。
从供应链层面,牧场设计商、饲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大小的牧场已经行动起来了。牧场设计不再是拿来主义,那不是中国特色,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情;舶来的奶牛,也不再不分地域、不顾自身条件使用同一配方了;设备模仿不是坏事,我们也开始创新突破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观点开始普及天下,遥相呼应。有关牛奶产业的上游企业,必须实实在在做好利润这篇文章,如果利润都是你高、我高、大家高,结果就是把消费者晾在高空;如果形成利润你让、我让、大家让的格局,那么,就会让出一个乾坤朗朗的大市场。
从国家层面,政府提出的“粮改饲”策略可谓是给奶农带来的一个利好举措。“粮改饲”策略既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推动粮食“去库存”的种业切入点,又是推动草食畜牧业“降成本,补短板”,优化畜禽养殖结构的重要着力点。
2016年,国家财政拨付10亿元,在“镰刀弯”地区和黄淮海玉米主产区等区域的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7个省121个县试点,效果显著,对降低奶牛养殖成本,提升生鲜奶竞争力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有着深远影响。政府出面,确定奶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指导全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落实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良种补贴、生产性能测定等政策,推动奶牛养殖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广泛宣传奶业发展的新成就和乳品良好的质量安全状况,组织开展奶业公益宣传推介,普及乳品营养知识,培养消费习惯,提振消费信心,促进国产乳制品消费。真正让老百姓提升对国产奶制品的信心,能喝上牛奶,喝到放心奶。
现代牧业、贝因美的“滑铁卢”,有果必有因;科学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结构、理性的规模扩张,淡化资本逐利,坚守产业报国,是国内奶牛养殖的大格局、大智慧;重视危机管理,刻不容缓,去伪存真,此乃上策。国内奶牛养殖业,该警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