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谶纬之术,大家可能都会有兴趣,汉代的学术中就非常流行这一套。谶,就是谶语,是从秦汉以来形成的预言吉凶、表达天启、昭示未来祸福兴衰的隐语。我们经常说“一语成谶”,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结果就变成了一个预言,最后就应验了。这是谶语的含义。
那么,谶纬的“纬”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地球有经纬线,经线是竖线,纬线是横线,经纬齐全,才能准确定位。在汉儒们看来,既然古圣留下了“经”书,那么也一定要有“纬”书,才能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圣人的精神。汉初正处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后的文化断档期,为了满足社会政治的需求,儒生们想建立一套儒教的信仰体系,于是就假托古圣,依附于“六经”而进行一系列神秘化的解释。比如东汉时期,就流行有“七纬”,其中《易纬》就是包括《乾凿度》《稽览图》《通卦验》等文章在内的对《易经》的重新解释;《书纬》就是对《尚书》的一个解释,包括《璇玑钤》《考灵曜》《洪范记》等篇章;另外还有《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和《孝经纬》,这些纬书也各有一套说辞来表达其思想。
所以,“纬书”可以说是汉儒们别开生面,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圣人经典。但是,这另一个角度,往往就不那么光明正大,加入了许多阴阳数术的内容进去,将儒家学术神秘化,甚至让孔夫子走上了无所不能的神坛,使“六经”成了充满宗教色彩的神学经典。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其中也有完全迷信的说法。
汉代的“谶纬之术”,源自先秦时期的民间方术,是阴阳数术与儒家经典神秘化阐释相结合的产物。其结果既能依附于孔子和儒家经典,推动社会道德教化,又可以借助于宗教式的神秘力量,来引导和巩固现实政治和学术的权威性。
谶纬之术在后汉被称之为内学、秘经,曾经盛极一时,几乎取代了正统经学的地位。这样一来问题就大了,因为它没有从古圣经典的正解去体会经义,而是另辟傒径,走上了一条似是而非的荒诞险道。在太平时代,谶纬之术还兴不起大的风浪,不过是一些引发人好奇心的神秘学术而已。但是,到了社会变革交替的混乱时代,这一套东西的作用就非同小可了!尤其是那些心怀叵测的英雄豪杰,其心中之大欲,就太需要这一套东西支撑了。所谓“皇帝轮流坐,今年到我家”,乱世英雄嘛,谁都想逐鹿问鼎,号令天下。这种人物就最喜欢相信这些谶纬之说,也最喜欢运用这些东西。
比如秦末大乱,陈胜、吴广起义,民间就流传着“大楚兴,陈胜王”这样的谶语,搞得大家都在口口相传,楚最后要兴盛起来啦!陈胜要当王啦!结果在陈胜起事之初,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归附,队伍迅速壮大。太史公在《史记》中就说,这些谶语其实是陈胜命吴广半夜到乡间小庙去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同时又命人往大鱼腹内装进丹书“陈胜王”,再放回水里,等鱼被捞起开膛之后,人们发现丹书,就以为真的是上天有意让陈胜代秦为王。
还有元末的韩山童起义,也是义兵未起,谶语先行。韩山童本来就是白莲教的头目,天生就有反抗元朝的基因。当时朝廷强征民夫修治黄河决口,就在民工挖河滩时,突然挖出一个瞎了一只眼的石头人来。这个石人身上还刻有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谶语啊!大家一看,石头人出来了!天意要翻天覆地啊!然后韩山童大旗子一举,老百姓就真跟上了,一呼百应,天下纷纷揭竿而起,不可一世的大元帝国就此陷入泥潭,最后灭亡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前科,所以这一套谶纬之术,在太平时代都会被主流社会、主流文化打入冷宫,政府也都会防止这些谶语扰乱人心。只有在乱世,人心多怨而不稳定,这时候最容易受到蛊惑,于是各种各样的谶语预言就有市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