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劳逸结合——写稿子非得加班熬夜吗

前面提到,加班熬夜、太苦太累是“谈写色变”的主要原因之一。东汉刘祯有诗曰:“驰翰未暇食,日昃不知晏;沉迷簿领书,回回目纷乱。”把文秘人员埋头文稿,忘记用饭,不知早晚,头昏眼花的状况描写得十分形象。

的确,文秘人员加班加点、熬更守夜是常有之事,有的甚至因为经常超负荷工作,长期处于身体和精神“双重”紧张之中,身体也处于亚健康状态。用一句玩笑话说,那就是“写文稿的人没得朋友”,原因就是长期在待在办公室写作,疏于联络感情,连朋友都疏远了。

那么,写稿子非得加班熬夜吗?围绕这个话题,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会加班;二是如何才能少加班。

1.为什么会加班有三个因素:动机、能力、效率

首先,动机。如果说有紧急工作任务,或处理突发事件,或近期确实有重要任务需要攻坚,这样的加班在所难免,这是文秘人员“打硬仗”的必备素质之一。

但有的人动机并不在此,而是搞形式主义,故意做给领导看。他们信奉“灯光为领导而亮”“领导不走我不走”“唯时长论”“坐班不做事”等原则,即便完成了工作任务,也要等领导走后才会走。有的上班不认真,下班后以加班的名义刷存在感,然后第二天还专门给领导报告,昨晚加到几点才回家,以博得领导一句“你辛苦了”的安慰,形成非常努力、非常敬业的假象,树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形象。有的公司领导会按照加班的多少给绩效工资,让加班成为一种公司文化。有的人底薪不高,加班有加班费,觉得自己回家也没事,于是就在公司混点加班费。

有媒体曾发起“你觉得‘形式主义加班’有必要吗”的在线调查。有87.5%的人认为“形式主义加班”没有必要,只要高效完成工作就好了;5.9%的人担心不加班领导会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只有4.3%的人认为“形式主义加班”可以营造奋斗氛围。可见,绝大部分人对形式主义加班是反感的。

其次,能力。加班与能力密切相关。其中,一些人责任心强,坚持“事不过夜”,把加班看作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如果当日的工作没有完成,就要加班把它做完,以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这样的员工有责任心、事业心,精神值得鼓励。但如果仅有责任,而不注重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就没抓住关键。一些睿智的公司负责人,他们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提升员工的技能,比如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让员工在不加班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即便不加班,但是公司依然能赚钱,员工的工资依然很高。

最后,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所以,在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效率越高工作时间就越短。但大多数人忽略的是,在加班熬夜期间的效率远不如8小时工作时间内,如果效率低下,即便工作时间长,其工作成效也是不理想的。也就是说,当你白天完成不了工作的时候,晚上接着做,休息不足,导致第二天效率更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有些朋友虽然工作积极性很高,但缺乏统筹,当惯了“随意先生”,“西瓜”“芝麻”一把抓,瞄不准方向,打不中靶子,遇事分不清轻重缓急,白天精力不集中,晚上熬夜“练武功”,看似一直在忙,却“忙而无功”。

好了,现在回到“写稿子非得加班熬夜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不。

2.如何才能少加班的五个建议

其一,端正动机。写文稿与推动工作、抓好业务一样,都需要坚持结果导向。最终看是否达到领导满意的预期效果,是否写出领导满意的精品文稿。如果没有成果,中间过程就是做无用功。因此,少加班的首要因素就是坚持结果导向,拿成果说话,凭实绩交卷,看做功不看唱功,不搞形式主义,不以加班熬夜的外在表现博得同情,而以高质高效的精品力作赢得认可。

其二,提升能力。高效写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培养练就较强的写作技能,公文写作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思考谋划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通过写作的实战实践历练,努力做到得心应手、手到擒来。

其三,统筹兼顾。我们提倡实干苦干,但不是“蛮干”,在“埋头拉车”的同时必须“抬头看路”,否则就容易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因此,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分清轻、重,缓、急,分清整体、局部,分清大小、先后,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同时,要善于总结技巧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一旦接受任务,借助经验和规律快速有效应对处理。

其四,超前谋划。未雨绸缪打好工作提前量,对可预知的工作早做准备,提前谋划。对临时交办的工作快速反应,抓紧办理。对有时限要求的任务千方百计,按时完成。对没有时限要求的任务,尽快完成,越早越好,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总之,“不打无准备之仗”,日常多“备战”,才能在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其五,沟通汇报。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时可能调整变化,如不及时沟通汇报,按照先前的要求准备,等到完成时候才发现做了“无用功”,那就悔之晚矣。沟通汇报的好处:一是可以掌握领导最新的要求;二是可以及时得到领导的正确指导;三是可以让领导了解工作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