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工匠在一起盖房子,路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匠一脸茫然地说:“没看到我在忙吗?老板让我砌砖呢!”第二个工匠说:“我在盖一栋很大的房子,等这房子盖好了,可以让很多人住进去。”第三个工匠非常自豪地说:“我要让这座城市变得更美丽,让每个人都称赞我们的城市是最漂亮的。这是我做的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多年以后,第一个工匠还是一名普通的工匠,依旧在埋头砌砖。第二个工匠成了工程师,在工地上指挥工人建房子。第三个工匠则当上了这座城市的设计师,在他的规划下,这座城市越来越漂亮。
看完这个故事,不知大家是否有所启迪。做同样一件事,不同的心态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公文写作也是一样,只有扎扎实实地干、专注地研究和写,才会有真正的收获,达到预期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压力巨大、繁重如山的文稿任务,以积极的还是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去完成,直接决定着写作的效率和效果。
小李是某机关新入职的公务员,起初有文稿任务,领导都喜欢先安排小李写出初稿。小李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但公文写作还是零基础,每当拿到领导布置的公文写作任务,总感觉茫然、胸中无数、心里没底,为此还挨了好几次批评,甚至好几次推倒重写。此后,小李十分沮丧、惧怕写作,每天处在提心吊胆的状态,害怕领导给他安排文稿任务。一年过去了,小李写作水平始终无明显进步。
而我的另一位朋友却完全相反。这位朋友从基层考调到省直部门的业务处室,他报到后兴奋地对我说:“老兄,能否向我们单位的办公室主任推荐下,我想去办公室写材料。”他说:“当我以积极的心态写东西时,内心充满了动力和激情,甚至是期待。”
在本书开篇,我们谈到公文写作之难——“谈写色变”,写作作为青年朋友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我经常想,有没有一种办法能让朋友们爱上写作,进而愉快地写作,甚至把写作当作一件富有乐趣、充满幸福感的事呢?答案是:有的。
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经回答“为什么爱上写作”这个问题,他说写作是净化心灵的必要手段,甚至不指望作品的发表。我把自己比作工匠,制作成品意在出售。书就是成品。成品包括两部分:一是我所编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二是读者对它的占有和为之所用。如同一切成品都会给人带来喜悦一样,我的制品带给我的则是双重喜悦:我单独创作的喜悦和与读者一起共同创作之喜悦。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当我们构建起以正面情绪、投入、人际关系、人生意义、成就五个方面为支柱的“幸福大厦”模型,就找到了通往美好人生的路径。他认为,世间有三种不同的幸福人生。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你在其中拥有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第二种是投入的生活,当你工作、带孩子、恋爱、休闲时,你觉得时间停止。第三种是有意义的生活。这里所说的意义,是指你要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在哪里,并利用它们,你要在比自我更大的事业里找到归属感。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关键就在取决于心态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当我们用积极心态来面对繁重的文稿任务时,就能找到发挥自身优势的愉悦感、内心深处的幸福感,以及完成文稿任务后的成就感。
那么,如何让自己保持积极心态、爱上写作呢?给大家几点建议:
1.职业与事业
我们知道,公文是党政机关在实施领导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进行领导管理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对于青年朋友来说,有机会从事公文写作,这就表明身上肩负着责任和使命。那么,面对公文写作,是把它当作普通职业,还是当作事业平台呢?如果以强烈的责任心、进取心、事业心面对,那么就会充满激情、充满动力,写出一片天地。
2.付出与回报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习是苦的,创业是苦的,生活是苦的,吃不同的苦,有不同的结果。既然各行各业都不容易,那么吃了写作的苦,就会少吃其他的苦。通过扎实的写作实践磨炼,思想境界、理论功底、思维方式、专业知识等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为今后走上更重要的岗位,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付出很多,但回报也是丰硕的。
3.成长与成功
一篇公文从初稿到定稿,反复琢磨,数易其稿,特别需要耐心、潜心、精心,越是急于求成,越容易开局失利、功败垂成。每个成功的人,其身上都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品质。公文写作不能求速成,既需要花时间、费精力的投入,也需要持之以恒下深水、用真功的毅力。公文写作也是人生的自我修炼,广纳意见、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不断积累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