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最后,笔者还想谈三点。
首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笔者曾在2020年出版《战略参谋》,这是笔者的第一本书。承蒙读者错爱,这本书获得了一些读者的认可,笔者深受鼓励。但是,不少读者向我反馈本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过于理论。当时笔者从事战略咨询刚好十年,使用BLM框架也至少7年,因此希望对战略、BLM框架本身的底层逻辑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这导致在写书过程中理论部分篇幅较多,因而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此深表歉意;二是缺乏工具。这除了篇幅限制的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因为当时笔者对“理论工具化”的认知不够,没有意识到在实际战略管理工作中“工具”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从理论到工具的转化的必要性。或许“底层逻辑”(why)应当成为学者们的学术追求,而战略管理实务者更多时候需要的反而是“浅层逻辑”(how);三是战略过程管理部分语焉不详。这是因为笔者能力不足所致。众所周知,战略咨询顾问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战略内容相关,而一般不参与客户战略管理过程的设计。意识到这点,这三年来笔者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咨询和培训,希望能够弥补原来的短板。
其次,笔者想谈谈经过三年的历练对战略新的理解:第一,战略过程依然是难点。在笔者经手的项目中,很多企业构建战略管理体系开始时往往轰轰烈烈、决心很大,但是受环境变化、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变化等因素影响,经常以令人遗憾的方式结束;第二,战略协同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分工是为了提高效率,但是分工之后合作是必然。战略管理亦然。我们将战略分为了多个层面,然而这仅仅是研究和管理的方便,在实际战略管理中需要做到不同层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横向、纵向拉通,这任重而道远;第三,战略管理体系要与其他管理体系对接,特别是预算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本书通篇讨论的都是战略管理体系,但是如果只是战略管理体系单独发力,效果一定不尽如人意。
最后,需要感谢一些人,这主要是我的客户。一直以来,我坚持认为是客户给予咨询顾问更多(而不是反过来)。这里,笔者想感谢过去的三年(2021—2023年)服务过的主要客户,是他们帮助我升级了思维、拓宽了视野,包括:汇智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广东省通信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苏州同里印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某通讯设备民营企业、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宝连通物流集团、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众智创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MBA智库)、湖南红太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澳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快乐沃克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等,特别是要感谢德赛西威聪明好学、执行力强、阳光帅气的罗立鹏和周洁;当然,在所有人中我最想感谢的是向云女士。
蔡春华 2023.5.19于南京世界文学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