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营或营销中,也许有股“平台论”的热潮。其起因恐怕与互联网营销的新模式O2O有关。
例如,美国打车APP优步可以包车、拼车、送花,甚至可以替你做你不想去做的事。出租车成为一个平台。如果将思维从打车上升为一个平台,就自然地想到送花、快递业务等延伸服务。当然是合理而聪明的想法。
再如,快递业务也是个平台。比如顺丰快递开始卖生鲜食品。
超市尤其是便利店也是个平台。以前是承载各种社区服务项目,现在又有了快递的取件。
凡是与人群紧密接触的业务,就越是具有平台意义。接触的人群越多、越紧密,其平台的价值越大。
如此看的话,品牌也是一种平台。只要有了品牌,那么放入更多的产品,就会使产品好卖。这就是品牌延伸。
但是,有个问题是,在热衷于利用平台、扩展平台时,别忽略了平台本身。平台垮了或者价值降低,加载在它上面的一切都根基不稳。平台自身的价值、业绩的好坏、为顾客服务的质量的优劣,才是一切业务的关键。
出租车司机的服务不好,谁还想到用它送花呢?
快递员服务不好,人们怎么还会在他们那里买生鲜食品呢?
便利店搞不好,人们不进去购物,附加服务又有什么价值呢?
因此,不管平台上装了多少赚钱的附加业务,企业的战略的核心应该始终是在平台本身的业务上。推动它不断地提高,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多的企业是在疯狂地加载平台,快速建立平台,与平台谈判、合作,却很少提及平台的业务本身。显然,热心平台的背后就是热心赚钱。贪婪,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物质主义,极端的自私,一直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意识背景。
我们都争相抢着去乘凉,没人喜欢栽树、浇树、护树。最终,所有人都在暴晒下受苦。这就是我们的现实。
问题是,虽然我们都知道这些,但并未促使我们担负起“栽树”的责任,仍然是疯狂地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为自己争抢着一切资源。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未从历史上历代祖先们对所受的饥饿、灾荒、贫穷的恐惧的心理创伤里走出来。因为我们从未正式地、民族集体性地对所受的灾难及我们每个人所要承担的责任的正视和追究。也就是说,我们从未从民族的角度集体性地对自己说:“这一切的灾难,我要承担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