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义

近代以来,一直有一派认为,老子是愚民哲学,这一章里的四句针对人、民、盗贼所反对的做法,尤其是“人多智巧,而奇物兹起”,与现代科学崇尚的发明创造、奇思妙想是格格不入的,而将“我”与“民”放在两个因果关系场里,是典型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口吻。这些都是老子意图做“统治阶级的教训者”的证据。

老子认为,在物质条件还比较匮乏、生存保障还没有普遍解决的社会状况下,不应该鼓励胡思乱想、鼓励制造各种没用的物品、奢侈的物品。无用与有用,眼前与长远,奢侈与文化,物质与精神,这些矛盾问题,都可以算是“文明的悖论”:迄今为止的人类大多数文明,恰恰是胡思乱想、倒行逆施的遗存,举凡建筑、公室、物品乃至绘画、音乐等,都是超出“果腹”之上的享受。奢侈创造文明,这句话部分是正确的。如果都只是为了果腹,除此之外“没有不良嗜好”,那么人与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

对于小农时代、物质匮乏时代的贵生思想,应该一分为二看待,既要看到这种思想有关怀民生的善良愿望,又要对其“唯生主义”给予警惕,因为这种只要吃饭、无所追求的思想,是一种危险观念。它的危险性在于,很容易被统治阶级用作吃饱饭就应该满足的口实,更重要的是,这个唯生思想不符合人类的本性,文明的趋势。

人类不仅是动物性存在,还是符号性存在,即精神及其创造产物的存在,也就是卡尔·波普尔第一次划分了人类生存的三个世界:世界1即物质世界,世界2即精神或思想、情感的世界,世界3即精神所创造的“知识物质化存在”的世界。而人类世界1的改善,从本质上来看,取决于世界2与世界3的发展程度。

今天在总体上说西方思想与文明领先于世界,主要应该从世界2、世界3的对比中发现差距,而不是只看到世界1的差别。不是有了坚船利炮、高楼大厦、高铁飞机、太空科技等等,我们就变成了“现代社会”(此处不用国家,从社会层面看),就像晚清仁人志士的努力一样,只看到船坚炮利,却不看到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尤其是人性与人权、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差距,“举国体制”创造的物质,并不能保障我们在一场战争中,捍卫国家的基本主权。

李鸿章辛辛苦苦武装起来的北洋海军,日本海军都惧怕的巨型战舰致远,最后不是成了替侵略者养肥的猪了吗?张学良花费巨资组建的中国第一个成建制东北军空军,也成了日本的战利品。拿武器的人不行,拿什么武器都未必能保卫自己。

对于老子“人多智巧,而奇物兹起”这种思想,我表示理解其用意,但是根本不予赞同,这种反对创新的思想不利于科学发现、不利于科技发明。老子思想偏重治理秩序,反对妄想妄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将之引申到对于思考的限制,就老子对知天道的要求看,老子否定的是知(思考)的方式、知的内容,而不是知本身。

今天的人可以很容易区分科学创想与挖空心思损人肥己的区别,简单打个比喻,就是考古学与盗墓者的区别。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说明,科学的创想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相反,所有的社会混乱与骇人听闻的恶行,恰恰是人类失去思考勇气、掌权者用暴力禁止自由思想的时候。

此章里其他对统治阶级给予规劝的约束,天多忌讳、民多利器、法物滋章等,说明老子具有深挚的民本情结。后面提出的无事、无为、好静、欲不欲,道理好说事难办:在专制制度下,在将“率天下以奉一人”视为当然的独裁观念下,在不对三宫六院、任意杀罚的君主(延伸而及于诸侯、卿、大夫、士乃至民)进行全盘否定、推倒重来的思想逻辑里,是绝对找不到任何落实让统治阶级自我约束的自觉自为的可能性的。

这是孔子的政治方案是空想,老子的政治理想也是空想的根本原因。专制独裁制度及其思想必须全盘推倒,才能谈新的制度与思想。不是全盘推倒孔子、老子,而是首先全盘推倒孔子、老子思想里都没有去推倒的专制独裁制度及其思想逻辑。在此之后,孔子、老子的思想,才能与现代社会有效结合,否则都会变成乡愿大盗的利用工具。

还有一批人,提出“少看点中国历史,多看点世界文明”,这个虚无主义的观念也是错误的。看似是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实际是不通世变、胶柱鼓瑟。

五四时代,中国已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后来的抗日战争充分显示了这个危机的现实性。巴黎和会抛出的依然是弱肉强食、瓜分利益的世界游戏规则,让中国第二代(第一代是同治中兴时代的洋务派)先觉者,看到了危机的急迫性,五四运动做出的激进反传统,要放在这个背景下去认识。在救亡面前,当然应该优先考虑向先进学习,号召年轻人学习科学,而不是整理国故(但这并不从放弃或否定古代文明)。

历史证明,五四的思想偏执也解决不了救亡的问题。反对已经存在的容易,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不是靠砸烂“旧家当”就会自动产生“新家当”。西方启蒙运动、美国的独立运动、统一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没有一个真正的新世界是靠砸烂自己的旧家当建立起来的。海德格尔晚年做出反思性总结:所有的东西都应该从根本上被克服,而不是必须被摧毁。

动辄将砸烂“旧家当”当作创造新世界的举动,说明我们这个延续了3000年文字记录历史的民族,思想与情感存在巨大的“意识黑洞”。这个意识黑洞的存在并反复发作说明,中国的思想传统,缺了一味“药”:基于个体平等的通向自由国家的观念体系。这个话题太大,我们先抛出问题,以后逐步解析。

老子此章哪一句具有普世价值观的意义呢?我以为是这一句: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太平,人类的永久和平,这是从老子到康德的共同理想,有了这个理想,人类才会变成文明人,而不是恃武弑杀的禽兽。阻止这种恃武弑杀的,不是武力,而是从老子到康德延续不绝的人道观念的普及。认识到这一点,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