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程管理的过去

流程管理从上个世纪90年代正式诞生以来,从西方慢慢普及到中国。直到现在,很多国内知名企业都已经实践应用了流程管理,但是很遗憾,目前在中国能成功实践流程管理的企业非常少,是什么原因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梳理关于流程的两个基本定义:

1.什么是流程?

流程在很多公司被称为程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做事的先后顺序规则。显然,这种浅显的理解是对流程管理认识不足,不能完整的阐述流程所能体现的管理价值。

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流程的理解不同,比如迈克尔•哈默对流程的定义是:“业务流程是把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为对顾客有价值的输出的活动。” T·H·达文波特则认为:“业务流程是一系列结构化的可测量的活动集合,并为特定的市场或特定的顾客产生特定的输出。” H·J约翰逊认为:“业务流程是把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系列相关活动的结合,它增加输入的价值并创造出对接受者更为有效的输出。”这些西方学者虽然对流程的认识上略有偏差,但是基本都认同两点:

第一,流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系列活动;

第二,流程是能创造价值的;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流程管理领域普遍认可的,对流程的定义

是:流程是被重复执行、逻辑上相互关联的一组业务活动序列,将明确的输入转化为明确的输出,从而实现为客户创造和交付价值(产品和服务)的业务目的。

流程定义完整的解释了流程是一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交付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实际上,流程在大多数企业中只是一个客观名词,并没有完全承载这些内涵。一些已经实施了流程管理,但是还未产生明显效果的企业,流程仅仅是客观反映业务现状,我曾经在一家企业听到某高管说:“流程就是写我所做,做我所写。”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是不能实现我们所理解的流程定义的。还有一些企业是完全没有导入流程管理,但是不代表流程不存在,流程可能隐藏在制度中,也可能是员工之间潜移默化形成的潜规则中。这样的企业就更加不能实现流程的定义要求了。

2.什么是流程管理?

我所理解的流程管理:为了实现流程价值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行为,为了达成流程的目的,对流程建立、优化、评价、改进等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并结合其他管理要素,构建的流程管理体系。

“流程管理”同“管理流程”有所区别?“流程管理”是宏观的流程管理体系,而“管理流程”是针对具体的流程运行而设定的规则。从我所经历的企业来看,大部分的企业都在做“管理流程”的事情,而没有做到“流程管理”的要求。虽然名义上,很多公司成立了流程管理中心、流程管理部、流程运营部等流程管理的专门组织,但是实际做的却是流程审批、流程发布、培训等一些基础工作。虽然这些工作也很重要,但是要让流程管理真正体现价值,光做这些是不够的。

流程管理是要实现流程定义中的要求:“梳理一系列的业务活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要做到这些,仅仅梳理一条条流程,而没有从整个管理体系上去构建规则,即便优化的这一条条流程有多么完美,也很难产生实际价值。比如,我们梳理了一个计划管理流程,设计了很完美的计划流程环节,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有某个销售经理拿着老板的指示来更改计划,这样的计划流程能执行下去吗?或者我们设计了某个流程节点的数据反馈要求,但是公司现有的ERP系统不能支持这个要求,这样的流程在价值实现上是不是又被打了折扣呢?

当流程管理工作中出现这些尴尬的情况,流程管理从业者不论是秉持原则,还是让步妥协,最终都不能实现流程管理的目的。这就是我一直在思考的,究竟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流程管理体系,才能真正让流程管理实现价值呢?还有,即便我们明确了要构建什么样的流程管理体系,又要如何去实现它呢?

这似乎回到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怎么去?”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反思,我们对流程管理的未来,是否产生了错误的期望?

我所畅想的流程管理的未来,应该是一个理想之国,在这个理想的流程管理国度里,我们建立了适配企业发展阶段的业务架构,在这个架构中开始建立流程。当一个个流程建立好之后,我们似乎认为我们取得了成功。我们盖好了一座大楼,让流程管理同业务进行了完美的适配,所有的业务都能在这座大楼里找到空间,所有的住户都非常满意。

这样的理想之国是否存在呢?在中国少数企业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但是离真正的理想之国还有不少距离,原因有很多,我列举以下三点原因来说明:

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普遍是人治文化。管理者对于权力的看重影响了流程管理体系的建立。比如某个流程项目组苦心孤诣的建立了一套流程,而某位中层管理者无视流程,直接找老板签字,那么所有的流程在这一刻都失效了。更严重的是,不仅这位中层管理者对于这样的事情充满了骄傲和激动,他会认为这是老板对他的信任,也是自己能力的体现。老板也认为自己做事不拘一格,跳出规则把事情办了,对自己的魄力非常自豪,甚至认为自己所学所用的是帝王心术,通过这些破坏规则的行为,将公司的控制权牢牢把握在手中。

或许,会有一些企业老板或者高管并不认同我的说法,但现实是,高层领导对流程规则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虽然这样的行为并不常见(要是常见,这样的企业必然混乱不堪),但是一旦发生,上行下效,大家都会学着去破坏规则,那么流程规则落地就无从谈起了。

也有人会说,西方企业就没有人治吗?就不会破坏规则吗?当然会,破坏规则的行为在哪里都会发生,办公室政治无处不在。只是文化土壤不同,对于这些破坏规则的行为容忍度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崛起源于商业文明中的契约精神,对于契约的遵从是商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契约也就是大家约定的规则的尊重,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更何况,在西方国家建立的商业体制下,违反契约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所以,在这样的文化下,流程管理才能更好的实施。

第二,大多数企业缺乏耐心,只是运动式的改进。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中国企业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下发展非常迅速,很多企业抓住了市场风口,只是经过较短时间就发展成了大企业。这使得所有的企业经营者都非常关注效率,期望所有的管理都能快速见到成果。而流程管理却是一个基础工程,一个企业要想完整的导入流程管理,并且真正看到明显效果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比如华为公司导入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体系,花了将近十年时间才看到明显效果。在中国,很少有企业家能有这样的耐心。当然,也不能完全责怪企业家没有耐心,因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3年,这样的情况下,所有企业家优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去做基础管理建设。

对于大公司来说,虽然生存危机不会那么明显,但大公司的高管面临的绩效考核压力是巨大的,而且考核周期一般是一年一次。可流程管理不同于其他管理要素,往往需要1-3年的时间才能看到成效,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公司高管不太重视流程管理。

但是,企业又需要做改进管理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这个时候,企业从上到下,喜欢做一些短期就能看到成效的管理改进项目,比如我曾经就职于一家手机企业,这家企业曾经是国产手机行业的知名企业。我参与了集团层面的库存控制专项,项目组为了控制库存,将成品压给渠道商,将原材料压给供应商,同时清理不良品、呆滞品,经过短短三个月,库存明显降低,项目组受到了公司高层表扬。

这样的改进项目是治标不治本的行为,甚至连治标谈不上,更像是皇帝的新装,大家都知道是假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敢于说出真相,敢于直面根源问题。后来,这家企业在面临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时衰弱了下去。所以说,这种运动式的改进管理根本不能解决真正问题,这些问题隐藏之下,最终会爆出更大的破坏力,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发展。

第三,流程管理从业者自身问题。在中国企业从事流程管理的,大部分都是从其他领域转过来的,很少有大学一毕业就一直从事流程管理的人员。这是因为流程管理需要更多的业务经验(比如研发、营销、供应链等部门的工作经验),而不仅仅是流程管理经验,如果业务经验不足会导致在辅导推进流程项目时,让设计的流程难以落地。

不仅如此,除了业务经验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其他的管理技能,如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绩效管理、组织管理、IT应用、培训宣传等综合能力。这些管理技能将在流程变革项目、流程优化、流程管理机制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我曾经主导设计了LTC(从线索到回款)流程变革项目,对绩效激励机制做了很大变革,让所有参与新客户新产品开发的项目都能分享奖金,一下子提高了市场开发能力。如果不能熟练应用绩效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是难以驱动流程落地的。

还有项目管理,一些大的流程变革项目,都需要通过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应用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完全不了解项目管理的话,很难驾驭得了复杂的流程变革项目。

具有业务经验,又能掌握这么多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太少,现实中,大部分流程管理从业者可能只是精通某一个领域,这就导致在制定流程管理规则,辅导推动具体流程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让流程落地,流程离客户太远,又不能让实际操作这些流程的员工熟练的实践流程,或者没有完善的绩效驱动机制,没有先进的IT工具让流程固化,导致我们最终看到的流程只是一份文件,这样的流程管理肯定看不到明显的效果。

-----------------------------------------------------------

以上是我对流程管理过去的总结分析,并不是完全否定流程管理在这些年取得的成果,事实上,经过这些年无数流程管理专家的推动,流程管理思想已经在很多中国企业中得到了普及,还有更多流程管理从业人员在企业实践流程管理,也已经总结了很多实践经验。而笔者本人也是在企业从事流程管理的实践者,我亲身感受到流程管理所取得的成果,也深刻体会到了流程管理还存在的不足。正是基于这些不足之处,我开始思考流程管理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