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2:决策者能否预判趋势变化

政策驱动,巨大需求,成本优势,塑造了庞大企业群体和低端同质巨大产能。

——这是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特殊产物。

市场饱和、产能过剩,成本优势丧失,传统企业及过剩产能何去何从?

——这是经济与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经济时代转折期,企业正面临市场新旧交替!

政策驱动机制依然动力十足,政府大量投资推动经济运行、拉动市场消费,但这不是长久之计。经济转型发展要求产业升级、市场新空间发展,要求企业经营转型、管理升级。国内市场创新、消费需求创新,国际高端市场拓展、市场价值创造;要求企业快速培育形成创新能力。

传统企业不破旧立新肯定没有出路。墨守成规、认定经验、幻想市场好转,最终只能断送企业的未来。经济环境、市场趋势已经发生转变,企业能否迅速变革、适者生存?

1.能否适应变化

一百年前能吃饱穿暖就是幸福,那是一种消费市场基础状态。

十年前谁曾想过,一部手机可以蕴含并满足全部的生活需求?

现在又有谁想过,将来家庭办公可能成为工作的主流方式?

人工智能、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将带给传统工作方式、就业市场、消费市场什么样的变化,现在依然可以充满期待与想象。

从自然经济到智能经济发展周期,跨越了人类文明的整个历程。柴草作为主要燃料伴随了人类几千年,太阳能才几十年。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风能等燃料动力方式都出现于近代。人类社会最近一百年的发展跨度,大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历程。

经济环境持续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意识、经验、模式必须适应调整。否则,经验与习惯必然成为继续生存发展的障碍。

2.是否意识到时代不同了

社会经济、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发展变迁的速度与节奏越来越快。

原来更新一款汽车需要几年,现在天天都有新款车上市。

原来行业或产业运行模式基本稳定,现在新模式、新路径天天都在产生。

这种变化趋势明确告诉企业经营管理者,故步自封或不善变化没有未来。

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恐怖。

国内市场从空白到逐渐饱和至恶性竞争,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

比如家电、汽车、家居、手机等消费市场。四十年前谁家有电视、冰箱、空调或开放式厨房,谁家有汽车,又有谁使用手机?想想几亿个家庭、十几亿人口,多大的一个市场?短短几十年这个市场就被填满了,饱和了!

不仅仅是家电、汽车、通信市场,中国各行业或产业的市场状态都是如此。

市场饱和本身并不可怕,恐怖的是被市场牵引形成的巨大产能无处消耗!

现在我们甚至很难想出,还有什么产品或商品不过剩?

从生产力不足到生产力过剩,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

3.能否创新创造发展空间

市场空间大,产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模式。

市场逐渐饱和,产品生产出来销售不出去需要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饱和,产品没有价值优势,只能依靠低价销售;

产品同质化、低价恶性竞争,成本管控与组织效率则成为生存关键;

避免同质化低价竞争需要创新产品,产品创新需要技术,技术需要人才支撑,人才、团队塑造需要人力职能能力等,企业经营管理要素要求越来越多!

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市场价值体系,培育产品服务创新创效能力。

问题是习惯了依赖市场机遇的企业,能够培育出市场价值与能力优势吗?

淘汰落后产能的大趋势无法逆转,即使政策性保护也只是暂时的。

什么是落后产能?存在同质竞争的产品都是落后产能。

尽快培育出市场价值创造能力;突破传统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消费都需要企业尽快完善价值经营、健全能力管理体系机制!

4.是否意识到竞争者无处不在

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号,国际市场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不仅要求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同时开放的大门将越来越大。

未来,无法应对全球市场竞争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也找不到生存发展之地。

中国企业靠什么打开的国际市场?

第一不是产品、第二不是技术、第三不是品牌、第四不是人才。

企业是依托国内廉价的要素资源,以及政策支撑优势步入国际市场。

在国际市场,多数企业处于容易被限制与取代的低端消费品层面。

时至今日,要素资源价格、政策支持优势日渐削弱。

立足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挺进,是企业不可回避的竞争问题。

国内市场饱和、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消退,企业面对背腹受敌的双重压力。

经济与市场环境变化告诉企业,从不足到过剩,市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要持续生存发展必须要实行变革与创新。没有危机意识、变革意识、创新竞争意识,一如既往地依靠老观念、老习惯、老经验经营管理则可以确定企业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