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做过论述,过去的上市公司是政府包装的,现在的上市公司是券商包装的,未来的上市公司才应该是真正靠实力的。
上市前,公司面临竞争对手,主要来自市场上,而上市后公司需要面临双重压力,不仅有市场上的对手,还有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老板的心和公司的股价、市值连在一起,心情随着股价阴晴圆缺,伴着涨落五味俱全。一个跌停就蒸发10%财富,能不揪心吗?上市前后表达财富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不同,经营业绩虽然很重要,但是公司的价值和老板的身价更重要。
由于包装的成分过重,许多公司在上市之前已经透支了体力。为了保持足够的规模、利润顺利上市,不惜提前透支身体,压货、降低成本、压缩费用等方式屡见不鲜。而这些问题,在公司上市以后,非但未得到改善,却继续恶化。
有些公司本来就存在着一些结构缺陷,经过上市前的包装后,经营硬伤就更加严重。上市后再背负起公司业绩和投资者的期望,公司变得“压力山大”,被压得根本无力转身。
如此过程下来,接下来要保持增长的手段就只能靠两个:
一是靠并购来弥补规模、利润上的缺陷;
二是靠继续透支来维持本来就要下滑的业绩。
没办法,员工听上级的,上级听老板的,老板听资本的,这就是资本市场上的游戏规则。因此,上市公司的老板也总是需要在公司转轨和财富缩水之间做出选择,尽管这些选择有多么迫不得已。
因此,上市前的聚焦发展,上市后处于业绩成长的压力,最终只能逼迫公司分散了原有集中的优势资源。
下面我们从一些医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来看一看他们的经营表现。
187家有可比数据的医药上市公司2013年半年报统计分析结果
上市公司的业绩并未领先于行业,甚至还不如未上市的优秀企业。
看看2013年的半年报统计:剔除原料药后,医药板块收入增14.71%,利润总额增16.49%,归母公司净利增18.01%,扣非后净利增15.21%,医药板块盈利能力稳定增长。医药板块1-6月收入增长15.34%,归母公司净利润增长14.88%,扣非后净利润增速为12.24%。
化学原料药:净利下降6.72%,利润下滑幅度较去年收窄,但整体市场持续低迷。
化学药制剂:收入增长8.63%,净利增长7.53%,扣非后净利增长3.19%,增速减慢,招标、降价等政策对化学制剂影响较大,哈药、三精等业绩下滑影响行业净利润增速。
中药:收入增19.34%,净利润增长22.39%,中药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受政策影响小,白药、片仔癀、天士力等一线公司增速保持快速。
生物制药:收入增长22.15%,净利增长27.28%,扣非后净利增长26.11%,表现较好,华兰、双鹭、长春高新、通化东宝均快速增长。
医疗器械:收入增长22.48%,归母公司净利增长7.42%,器械公司分化较大,鱼跃、乐普等增速普通。
医疗服务:收入增28.37%,净利增21.65%,扣非后净利增23.09%,其中迪安、泰格增长较快,医疗服务板块整体较好。
医药商业:收入增长13.84%,净利增长24.74%,扣非后净利增长15.5%。其中瑞康、嘉事堂均快速增长,上药、九州通增长较慢。
为什么拥有最优资源,最多资本,最强品牌的上市公司发展不起来呢?汽车的马力不足是个关键。因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进行根本性解决,从而逐步去完成转身。
第一,充分运用资本手段。
企业一方面可以用好项目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实际上,许多企业上市后没有做过融资,没有更多地用好资本平台。企业并购也就多收一个规模企业,主要解决短期业绩问题。没有收购一些技术领先、产品领先,能促进长期持续发展的资源性企业。另一方面,对所属的企业和业务板块,要做到有取有舍,有进有出。
第二,上市新产品。
在医药市场上产品回归价值的时代,可以通过产品整合资源,通过产品放大业绩。核心还是要在专注的业务线上,持续上市新产品,特别是能带来产品线升级的战略性大产品,使产品力上一个台阶,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更高的产品地位。保持住发展的后劲,让资本市场青睐。现在资本市场对重磅产品的喜爱,已经超过了对一般并购题材的热衷。
第三,做模式改造。
当前社会的营销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基层市场的营销网络可以共享共用。它们不隶属于哪个企业,而隶属于产品和利益。有些上市企业、集团公司的产品浪费的可惜,好产品多的是,就是做不大。因此企业可以开拓新模式,借队伍、借网络、借资源、借产品。
比如,企业可以与有终端网络的大居间人共同成立或收购一个销售公司,代理本公司有潜力,还未做大的产品,还可以代理其他厂家优质产品。可以在股权上形成捆绑,做大后可以做股权回购,让小股东受益。如此,上市公司既弥补了销售规模,又培育了品牌,又得到了新的大产品,一举多得。
第四,用品牌去整合资源和放大资源。
许多品牌药上市企业的品牌价值发挥的太小、太少,上市后的企业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升华,十分可惜。还是那几个老产品,心目中还是那个形象,要让品牌生根落地,成为种子,开花结果才行。对于这个办法,美国强生就是一个榜样。
还有一些创新的方式,比如用自主品牌给其他企业贴牌,纳入到自己的企业销售。这种方式已经有企业操作过,通过贴大品牌,做多品类普药。但要注意企业需要保证产品质量,不能出问题,否则,麻烦就大了。补充一些业绩是小,损害企业名誉是大。
第五,双方用股权置换的方式,相互参股优质企业。
我们习惯于现金交易,不习惯股权置换。实际上,国际上大的并购,基本上都是股权交易,或者现金加股权做成的。上市了,就是公众公司,心态要开放,方法要灵活,眼界也需要再宽一些。
2012年,我就这样成功操作了两个企业的新模式组合,都是用股权作价,一个拥有重磅产品,一个拥有工业化基础,强强联合。
第六,进入相关多元化的新兴领域,如医疗器械、诊断试剂。
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产业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8万亿,并做出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决定。
这里首次对“健康服务业”进行了界定,其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第三方检验检测、医疗器械、保健品等支撑产业。目前许多医药上市公司已经涉足各相关板块,工业企业、中药企业步子要大一些。
下面我们看看康美上市后的表现,说明上市公司一定要借助资本力量,才能发展更快。
案例:康美药业上市后发展面面观
康美药业是一家以中药饮片生产为核心,业务涵盖中药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大型医药资源型企业。2001年在沪交所挂牌上市后,通过战略转型和战略投资、产业资源整合等形式,积极投资和发展中药材、中药新药、药材成分提取和药食同源产品、医药现代物流、医药诊疗等中药上下游产业,打造以中药饮片产业为核心,通过贯穿中药材上下游“中药材-中药饮片-医院”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的中药全产业链战略模式,并逐步布局大健康产业。
产业布局
康美药业的大健康产业涵盖了化药、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材市场及贸易、消费终端(门店)、中药贵细药材(新开河红参、燕窝、虫草)、快速消费品保健(西洋参含片、菊皇茶和药酒)、中医院、健康管理等。
上市后发展的路径
第一阶段:中药材全产业链布局
第一步:2002年,进入中药饮片领域。康美药业从化药领域向中药饮片领域进军是成功转型至关重要的一步,抓住饮片行业快速增长的机遇。
第二步:2006年,进入中药材贸易领域。康美药业利用资源优势,不断突破,从单纯的中药饮片领域进军中药材贸易领域,将产业链延伸至下游,全产业链布局战略正式开始。
第三步:2009年,介入品牌中药材。收购新开河是公司品牌中药材的战略布局,介入新开河为康美药业战略性打造人参产业奠定基础。
第四步:2010年,介入中药材流通市场。康美药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中药材流通市场,将产业链完全贯通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上中下游,最大程度获取全产业链利润。
第五步:2011年,向资源型企业转型。通过收购大地参业将红参产业链从下游加工延伸到上游种植,掌控上游资源,保障未来获取定价权,并计划通过布局陇西市场,进一步加快向资源型公司转型进程。
目前公司正打造一个一体化的中药材健康产业链王国,已经基本完成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医药贸易交易平台、终端销售、药品保健品健康大产业整合。
第二阶段:踏入高端的健康管理服务业,进入产业消费最前端。
公司将为人保集团和下属子公司的客户提供养生保健、就医服务、健康指导、健康监测等健康管理服务,销售滋补类食品、保健食品、中药材、中药饮片等健康产品。这是公司探索新型健康产业盈利模式的开始。与人保的强强联合,一方面满足高端客户的健康保健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尝试新型健康管理服务销售模式,为公司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产业布局成果卓著
康美药业在中药材全产业链打造的过程中在大健康领域累积了新开河红参、西洋参、花旗参、菊皇茶、冬虫夏草、药膳等众多适合加工成健康产品的中药饮片等成熟的健康产品,未来新产品还将不断上市。
2012年6月,人保资本、人保健康与康美药业在北京共同成立健康管理公司,提供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养生保健、就医服务等健康管理服务;同时批发销售滋补类食品、保健食品、中药材、中药饮片、保健器械等健康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