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往下面看:“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如果我们的行为没有从“诚”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的心体就会被邪恶阴暗的东西所阻塞,所以“诚”是一切行为举止的保证。
《周子通书》全篇,讲的就是一个“通”字,而“通”的基础,就是“诚”,所以,我们无论在动静之中,都要时时体会这个“静无而动有”的主体——诚。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这个状态,不诚,那我们的心体就肯定不通。我们的心体就像道路,心念就像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虽然路上有很多车辆,但是只要道路不堵塞,交通秩序井然,照样会很顺畅地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路上的车辆虽然很少,却有一辆车出了车祸,交警处理事故,给你在路上画了个圈圈,此处禁止通行,那你就走不了了,就不通了。
“诚则无事”,并不是说我们不做事情,而是指心头不留事情。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但是再好的事情,做完就要了事。不要以为自己升职赚钱了,就整天笑呵呵的,晚上觉都睡不着;也不会因为贬职赔钱了,整天闷闷不乐,要上吊跳楼的。
“至易而行难,果而确,无难焉。”上面说的都非常简单,道理很多人明白,但真正做到却是很难的。为什么会难呢?就是因为我们平常都没有用圣贤之道,没有用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过自己。从婴儿开始,世间的观念带给我们的就是贪执。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这样啊!从小就鼓励要去竞争,将来要功名富贵样样都有,这样造成孩子之间相互攀比,将孩提时期本该很干净的心灵污染了,干扰了我们寂然不动的诚的本质。说起容易做起难,但是,只要我们体会到了“诚”,对这种感觉很深入、很确定了,也就不是难事了。
毕竟圣人之道给出的方法,也是凡夫可以行、可以做的。比如儒家,就让我们从仁义礼智信中,一步步去体会;佛家就从五戒开始,要你不饮酒、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偷盗。从这些地方着手,就很好解决。诚,就是要从自己入手,从基本的东西上入手。
我们经常说“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做了坏事的人,哪怕是瞒得了所有的人,也瞒不过自己。只不过,当我们做了坏事的时候,第一念冒出来,嗯,这事不好。很多人都知道不对,但第二念开始,又来粉饰和装修了,就会自我开脱,觉得占点小便宜、搞点小贪污没得啥子,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嘛。所以,人的第一念,往往都是发乎“诚”的,但在第二念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对这个“诚”进行包裹和遮蔽了,这就失去了最真诚的本性。所以我们说,再坏的人,都会有一念的良知。
王阳明先生说,这一念良知,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朱长老那天和大家讨论的时候,讲过王阳明的一个故事,说王阳明做官剿匪,抓到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匪首。这个匪首非常猖狂,又不怕死,根本不理阳明心学的那一套良知之说。后来,王阳明在审问他的时候,也不问他犯法的事情,先把他衣服脱了,这个人毫不在乎。然后把他裤子也脱了,他以为是脱裤打板子,也不在乎。然后说,王阳明说,来人啦!把他的内衣内裤都脱了。这个犯人突然大怒,跳起来大骂道:“你要杀便杀,要剐便剐,何必侮辱人呢?!”王阳明一见就笑了,说:“这就对了嘛,你还是有一念良知嘛。”
所以这个“诚”,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只不过不同的人,显现出来的程度不一样。圣人是让“诚”的本性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贤人,则是要通过努力修行,才能显现;而我们普通的人呢?如果不明晰这个道理,就会懵懂一生,把这个最要命的东西遮蔽了、丢弃了。
我们学习了圣贤之道,就要懂得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修正自己,改变自己;从善待身边事、身边人开始,这样做起来,其实是不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