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当前区域型乳品企业面临的环境

20年前,中国没有全国性的乳品企业,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走遍全中国。一是生产能力有限,二是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知名品牌,三是企业的营销理念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

当前中国区域型乳品企业面临的环境如下。

通货膨胀

一般情况下,GDP增速超过10%,就认为经济进入通货膨胀期。近5年来,中国GDP平均增长为10.5%,显示中国经济处于通货膨胀阶段。通货膨胀是当前企业头上的一把刀,特别是区域型乳品企业,如果不能获得政府的支持,生产成本增加后,企业的经营压力将会更大。

虽然所有的乳品企业都要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区域型乳品企业的压力更大,主要原因是生产规模相较于一线品牌要小得多,而生产的边际成本相对较高,利润相对较低。但由于整体规模小,销售利润的绝对值小,企业的投入也会少,特别是营销投入少。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型乳品企业由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实际上是比较大的。

安全问题

中国乳业快速发展的10年,也是中国乳业安全事故不断发生的10年,尤其是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业的发展几乎带来致命的危机。在2012年7月,南山奶粉的黄曲霉毒素M1事件发生,致癌物质居然出现在婴幼儿奶粉中。其他一些小的质量安全事故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对中国消费者造成伤害。

这也是外资奶粉一年能涨价4次,销量却没有下降的原因。在品牌塑造上,外资品牌牢牢占据了中高端市场,而国内的乳品企业,在一次次的质量事故中走向“没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否认优秀的乳品企业做出的努力,但消费者心理的伤痛,却不是短期内就能恢复的。消费者都是无奈地选择产品,就连一线品牌都出现质量安全事故,其他的品牌还能相信吗?

对于一个处在区域市场,消费人群又相对稳定的企业来说,这正是快速发展的时机,但消费者的品牌教育和营销推广工作却是区域型乳品企业的短板。

竞争态势

区域型乳品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有两方面的压力。

(一)一线品牌的全覆盖压制

对于一线品牌来说,销售增长的压力更大,特别是上市公司如伊利、蒙牛等企业。一线品牌对区域型乳品企业的压制方法就是价格战。

从产品结构上来看,区域型乳品企业的主力产品以百利包纯奶、酸乳类产品、中性风味奶等产品为主,而这些产品在5年前就是一线品牌的重点品类。随着产品升级,这些产品虽然基础销量巨大,但利润贡献不断缩小,因此就成为一线品牌的鸡肋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一线品牌为保证生产运营的边际效益,就会经常将这些产品作为特价产品,这直接打击了区域型乳品企业。

由于区域型乳品企业缺乏明星产品,这些大众产品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当一线品牌没有促销活动的时候,对它们的销量影响不大;当一线品牌开展促销活动的时候,区域型乳品企业的此类产品动销很困难,对销量的影响很大。如果区域型乳品企业跟进促销活动,营销成本就会增加,而一线品牌又会通过这种方法不断降低区域型乳品企业的赢利水平,不断打击区域型乳品企业,直至区域型乳品企业衰落下去。

(二)更小品牌的游击战术骚扰

2011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乳品行业生产许可证重新审核后,乳品加工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多,仅700余家乳品加工企业获得生产许可证。而没有通过审核的企业一部分停产,另一部分企业转产进入乳饮料领域(不在此次生产许可审批范围内),而乳饮料则是乳品的一个重要品类。显然,小型乳品企业要想生存,只有在产品和营销上采取游击战术,袭扰有规模的区域型乳品企业。

这些其实都是中国市场特有的怪圈。很多企业都是紧紧地盯着竞争对手,而不是盯着消费者。短期来看,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长远来看,不去研究市场和消费者,最后都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