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是智者的分内之事

本章前四句是对比式,即否定前一句,而肯定后一句,其后四句是肯定式,也就是说,老子赞成六个结果:明、强、富、有志、久、寿,而智、有力并不是老子赞成的状态。老子对于智(聪明、机巧等意思)的反对全书里多处可见,本章将能够认识他人作为智的表现,与认识自己相对比,这与苏格拉底主张的“认识你自己”是一样的。中西哲学家几乎都是强调自知比知人更重要的,这个观念隐含的推论是,反对将责任、问题归结为他人,而主张凡事先反躬自省、反向内求,即反求诸己。

认识层面是知人与知己之别,行动层面就是胜人与胜己的区别。能战胜别人的人,当然是有力量的人,但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这个强者是指什么?什么叫作胜人呢?如果我们明白老子指令的对象是侯王、君子、大丈夫这类人,是希望他们按照道的规律,做到圣人的境界,就不难理解此处的胜己是指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妄为、克制自己的虚荣心、克制自己的享受欲、克制自己的权力欲,即“作焉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说过“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德篇第15章),与本章的明与强的所指相同,是老子一贯主张。明白不是聪明,聪明是能够看到别人的问题,明白是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包括从别人的问题反观自己的问题,这是真明白,只看到别人的问题而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这是假聪明,即老子反对的“智”。

真正的强大,是坚韧,即老子说得知道“柔”的力量,而不是依仗武力、强力,这是老子最伟大的洞察与思想。柔的力量不是被人欺负、不是任人宰割、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一种能够战胜强力甚至挫锐于其锋的力量。就像面对冰山,刀砍斧劈、人多势众、旷日持久也未必能够将冰山消灭,能够战胜冰山的不是刀剑,而是气温、是太阳,是无处不在的温暖的柔和的力量(参见《老子·德篇》第6章),是“天下之至柔,驰骋乎天下之至坚”。自胜者为何是强?自胜就是指能够明白道的含义,坚守柔的力量,而不是整天想着怎么去胜人。

德篇第9章说: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故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德篇第7章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则本章的知足者富,是在前面肯定知足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知足就是富有。

什么叫知足?安贫乐道,这是一种,但并不是哲人主张的最佳表现,以无欲著称的斯宾诺莎也说:智者的分内之事,是指可口之味,良酒之醇,取用有节,以资补养;以及劳草之美,园花之香,可供玩赏。此外举凡服饰、音乐、游艺、戏剧之类,凡是以使自己娱乐而无损害他人之事,也是智者应做的正当的事。

不要将老子的知足理解为甘于贫困,除了第欧根尼与庄子,很少有哲人将安于贫困当作知足,贫困是社会与人生的一个境况,哲人们是主张当一个人不幸落入贫困之境的时候,要保持镇定,保持冷静,然后谋求改变。

知足者富是主张人应该知道欲望的边界,不要过度的欲望(甚欲),不要什么好东西都想攫取(欲得),尤其是五音、五色、五味、驰骋田猎这种过度的欲望。但老子并不绝对反对欲望,而是反对甚欲,这一点与佛家“毕竟空”的主张是有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