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进行一项经济决策时,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风险”,比如,每个股票投资者去券商开户的时候,都会被告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最初人们对风险的定义是“发生财物损失的可能性”,财物损失的可能性越大,风险就越大,主要强调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危险”含义类似。后来,人们认识到,风险可能带来损失,但往往也蕴含着可能的超预期收益,于是,出现了一个更正式的定义:“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
风险不仅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还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可以称之为“危险”,而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可以称之为“机会”。经济活动中,往往都是危险与机会并存。对于危险,需要识别、衡量、防范和控制,即对危险进行管理;对于机会,需要识别、衡量、选择和获取。危险重在管理、控制,机会重在选择、获取。
财务学创造“风险”这一概念的目是为了明确风险和收益之间的权衡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给风险定价。财务学强调与收益相关的风险,而与收益无关的风险则无需给予太多关注。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一项期望获取较多收益的交易或投资行为必然蕴含着风险,如果没有风险,就无法获得“较多”收益。人们把金钱存于银行,可以看作一种接近于不承担风险的经济行为,而银行活期存款的年利率不超过0.5%,这种收益水平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若考虑进通货膨胀因素,活期存款不仅没有获取收益,还产生了价值损失。
将钱存为活期存款是一种典型的不承担风险的经济行为。实际上,世间并不存在绝对无风险的经济活动。即使是活期银行存款,虽然一方面有银行信用做背书,另一方面又保持了足够的流动性,仍然存在账户资金被盗、银行倒闭无法兑付的可能。其他经济活动更是如此。人们从事房产、股票、贵金属、期货、外汇等投资行为时,都有损失的可能;人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自己或家庭成员进行培养教育,也可能未来的收益甚微;即使在最简单的日常购物活动中,也存在买到价高质劣商品的可能......如果不从事这类活动,而只做出近乎无风险的行为,很可能最终也会发生实质上的损失,就像活期银行存款那样,这同样也是一种风险。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获得较多的经济利益,人们只有积极面对风险和把握获利的机会。
在非经济活动中处处也存在着风险。一家人外出度假,梁上君子趁机入室,结果财产发生损失;一个人连续加班多日,严重缺乏休息,不幸突发心梗;一个人走在路边,忽然楼上掉下一个花盆,正好打在头上,造成重伤;一个人外出吃饭,由于多看了邻座的几个人一眼,结果引来争执并演变为肢体冲突;一个人吃饭时,不小心喉咙卡了鱼刺,不得不到医院去处理;菜农们辛辛苦苦种植的蔬菜,眼看即将上市,结果来了几场特大暴雨......日常生活中风险随处可见。这类风险更多是负面可能性,即危险。人们对危险是天然厌恶的,于是就有了管理、控制风险的需求,保险这个行业就应运而生了。保险就是为特定危险后果提供经济保障的一种风险转移机制,没有风险就没有保险行业。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是否去冒风险及冒多大风险,是可以选择的,是主观决定的。不同人的决策会有很大差异,这就是所谓的“风险偏好”。比如,在什么时间,投资于什么样的资产,投资多少,都是由人们自主决定的,不同决定下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风险偏好程度高的经济主体会倾向于风险大、同时也可能产生较大收益的决策;风险偏好低的经济主体倾向于风险小、同时可能收益也小的决策;而风险偏好中等的经济主体则会选择风险适中、收益也一般的决策。
但不论如何,风险是避不开的,任何一项投资和交易或多或少都蕴含着风险。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决策都有风险。如果对风险绝对厌恶,并试图完全避开风险时,可能就意味着将会产生实际上的损失,这样就会出现财富萎缩,无法实现财富增长的目的。
对于赚钱这件事来说,没有风险就是最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