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是写材料的泉源,是最基础的功夫。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起日常积累,大家都觉得很重要、很必要。日常积累是突破知识恐慌、能力恐慌、写作恐慌的重要方法之一,积累的资料越充分,越会熟能生巧,公文写作也就自由度越高。
有位同事,文稿写作水平极高,当接到某个文稿任务时,这位同事总能从全局出发,系统性思考后,快速拿出文稿的总体框架。不仅如此,对于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他也精通熟悉,一谈起文稿写作,总能厚积薄发、广征博引、游刃有余。
这位同事之所以如此能写、善写、会写,其原因是日常积累做得十分扎实,一直在积累上下功夫。在他的电脑中,按年度分类建立了经济、社会、政治、党建等文件夹,而且日常没事的时候,还要翻出来“温故”。因此,一旦提到某方面的文稿,他总能迅速从看似纷繁复杂的文件夹中找到想要的东西。
那么,日常到底积累哪些资料呢?
1.所有的过程稿
关于公文修改,有这样一个段子,大家可能听过:“一稿二稿,基础很好;三稿四稿,问题不少;五稿六稿,重来一遍;七稿八稿,全部推倒;九稿十稿,回到初稿。”当然,这虽是段子不可当真,但在实际中,出现后面改的还不如先前的情况,甚至回到第一稿也是有的。因此,文稿每修改一次,就单独保存一次,直至最终定稿,并将其分类归档。积累这些过程稿的好处是,可以看到每一次修改过程中的具体改动情况。保存全部的过程稿,也可以有效避免需找前稿而不得的窘况。
2.依据支撑资料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上级的重要文件、重要讲话、重要政策等,这是起草文稿、落实政策及具体文字表述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就是在文稿写作中需要及时查询和核对的材料,比如典型案例、数据报表、工作总结、分析报告、调研报告等。以数据报表为例,作为文秘人员,对所在行业领域的有关数据应定期收集掌握,包括月度数据、季度数据、年度数据等,这些数据指标是分析问题、研判走势、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3.领导的闪光金句
每个领导都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文秘人员尤其需要把握领导的语言习惯、语言特色,对领导经常关注的、经常强调的,或领导在调研、会议等场合即兴发挥的精彩观点、闪光金句收集整理,时刻牢记并不断延伸丰富、发展充实。这对于新进的文秘人员或初为领导服务的文秘人员而言,熟悉这些常用闪光金句能助其迅速进入工作角色,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
4.名言名句资料
文稿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俚语俗语、诗词歌赋等,能厚重文稿的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其思想品位和语言魅力。比如提到文稿写作,便能想到:杜甫《偶题》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题诗后》中“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苦吟》中“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能分类整理,写到某方面内容时,就能迅速找出相关的资料加以运用和点缀。需要注意把握好“曝光度”,多注意收集一些不常用、不常见的资料,如果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就缺少新意,写出来反而老生常谈。
5.交流互鉴资料
文稿写作最怕“闭门造车”,开阔的眼界才能有战略的思维,丰厚的积累才有写作的底蕴。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要做有心之人,对看到的外地经验做法、别人的精品文章,及时收集、分类保存,学习借鉴其思路、逻辑、结构、语言等;另一方面创造条件争取多到上级部门跟班学习,在更高平台实战历练;或到先进发达地区或基层一线挂职锻炼等,拜基层干部群众为师,学习掌握来自基层的最鲜活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