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在中国的兴起,要比核心竞争力更复杂一些。1992年,美国会计师卡普兰提出了平衡计分卡。但这一战略工具在西方成为流行时尚,是在1996年卡普兰和诺顿出版《平衡计分卡——化战略为行动》这本书之后。这一次,中国的跟进相当快速,就在卡普兰出版这本书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就开始引进和推广这一战略工具。1996年,得到卡普兰授权的博意门咨询公司在中国实施了首个平衡计分卡项目。2000年以后,平衡计分卡开始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得到应用。而且在这种应用中,中国企业还添加了自己的调整和创造。例如,2003年,华润集团以平衡计分卡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了他们的6S管理体系。在中国企业推广平衡计分卡的同时,卡普兰还数次来中国演讲,为这一工具在中国的生根开花助力。

但是,由于中国与美国的国情差异,推广平衡计分卡也有所不同。卡普兰强调,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战略工具,它的主要用途是要解决企业运行中绩效管理和战略目标的脱节问题。但在中国,平衡计分卡主要用来进行绩效考核。按照卡普兰自己的估计,推行平衡计分卡的企业,半数以上都未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把平衡计分卡当作绩效测评的指标体系。而中国的企业,多数恰恰就是这么做的。不仅企业这么做,甚至包括中国的教科书,也按照这种思路来理解平衡计分卡。比如,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部推荐教材《管理学》(芮明杰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尽管对平衡计分卡有较准确的介绍,但在内容安排上仍然把它放在绩效评价章节。现实中真正把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紧密结合起来的中国企业更为少见。所以,平衡计分卡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改进绩效测评的具体方法,使其失去了战略衡量作用。不过,即便与战略没有衔接,单纯从绩效考核着眼,平衡计分卡也有积极意义,尤其是它关注长期效益以及学习成长,使中国企业在推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克服了以往绩效评价中过于关注短期效益、关注财务状况的偏失。在一定意义上,平衡计分卡在中国,是此前各种流程与绩效管理方法的综合增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