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架构下的自主开发建设

企业架构下的系统自主开发,与成熟套装软件实施一定是有差异的,成熟套装软件由于有固有的管理逻辑,基本的流程、基本的数据结构和技术结构,因此,关注的重点是将软件固有的管理逻辑及其流程,与企业业务架构中的流程进行匹配和平衡,识别主数据和业务数据,而系统的界面与功能呈现、底层的数据模型和技术组件等,是不需要太多的考虑。

而自主开发系统,需要关注到每一个细节,无论是传统瀑布式开发方式和当前应用比较多的敏捷开发方式,从软件开发实施团队的角度,更习惯的是客户需求与场景,而不是整体的企业架构,这样就极易造成企业架构与系统建设的两张皮,加之企业架构设计与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专业,人员的思维方式与能力结构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具体的企业架构设计中,架构设计人员从战略和企业高度思考问题与搭建结构,比较少的关注软件实施上的技术问题,而软件程序开发人员会认为企业架构“太虚太大太泛”,他们更需要习惯上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来清晰的告诉他们要实现什么功能,要运行什么流程、数据表数据项是什么,对非功能性的要求是什么等等,具体如何端到端贯通,如果体现对战略的衔接,如何体现业务的抽象和重用,是不关心的。

在我过往的项目实践中,通常会采用“T ”或“π”的结构来开展项目,即横向上,实现相对完整的企业架构,然后对于当前需要进入到信息系统建设的内容,按照企业架构的逻辑向需求规格说明需求的内容上细化延伸。这其中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细化工作,首先是对业务架构中的业务功能进行分析与细化,识别其中的服务和功能点;其次是对业务流程进行分级分解到到第五级,定义流程中的步骤及其数据与实现要求;第三是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标准化与建模。基于这三类成果,后续的开发设计实施人员在形成需求规格说明书的时候,就能明确业务需求的功能点、业务处理的流程步骤,这些步骤中的表证单书(数据)及其数据关系,这是需求的核心内容,再与客户的使用者进一步约定非功能性需求,通过界面原型来体现功能、交互、数据项与呈现方式,就能形成比较好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