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纸上谈兵与业务启动的反差

大客户业务开发之前会有一番准备。信息收集、需求分析、预案形成,这三项任务必须要做。营销组织完善一点的企业,一般会由市场部牵头,一线业务人员参与,高层听取汇报。看似严谨的操作流程,可等到业务开展的时候,就会发现纸上谈兵与现实业务差距很大。

爱盛新能源科技,研发与销售电机控制器,在投向市场之前,也由专业功底深厚的市场部,进行了3个多月的调研、评估与报告撰写。市场格局简单明了,一个美国品牌占据70%市场份额,一个意大利品牌占据10%份额,几个国产品牌各自抢夺余下的市场。

美国品牌的优势,在于产品结构全、产品兼容性强、升级快、定价巧妙,更关键的是,它还控制着转换器这个关联的核心部件。缺点嘛,全国只有三家经销商,一家独大,而且,三家经销商都在忙着自己专利产品的开发,希望用厂家的控制器带动自己的手柄、加速踏板、仪表、电机等连带业务,无暇顾及迅速增长的二、三线新兴企业,这就给爱盛新能源留下了新客户业务开发的契机。二、三线企业,对于美国品牌是块瘦肉,而对于爱盛则是难得的肥肉,客户数量多起来,销量的基数也不小。

意大利品牌的优势,在于产品高端、性能出色、口碑好,国际顶级客户、国内两强企业,多年连续使用。缺点在于反应慢,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更改,都要由意大利总部操刀,周期需要半个月,而这本来只需要几分钟的事情。

爱盛新能源建立了国内人数最多、培训最周到的技术服务团队,提供新产品开发支持,以及电气配套供应,这对于研发能力薄弱、又渴望拿出像样新品的二三线企业,吸引力相当的强。

一番纸上谈兵,爱盛决策层兴奋不已,那就动手干吧。几个月下来,感兴趣的客户多,可接受测试的少之又少,更别说购买了。业务开发的现实,为何如此残酷?

原因如下:

其一,策略思考,停留在客户访谈时的客套话上,行业就这么大,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即使客户不想用你的,也客客气气地表示欢迎新供应商的加入。

其二,两个强势对手的不如意处,并不是你做到了,客户就会买单。对手的品质稳定性、市场大批量应用、技术成熟与配套便利,这些没有说出来的核心价值,可不是一个新供应商短期内做得出来的。

其三,市场部喜欢策略胜过执行,看到了可行性,就以为一定能执行到位,没有仔细考虑动态销售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与对策,更重要的,没有把大客户业务开发,落实到现有的组织、个人与目标中。

结果呢,销售部继续自己擅长的现实小业务,说的热热闹闹的市场部,也不得不承认大客户业务开发陷入了僵局。

大客户业务开发碰壁,根子在于策略部署上。策略这个东西,虚头巴脑的,实干家们从来不屑一顾。可面对组织严密、决策谨慎的大客户,没有上等的策略,业务接触始终停留在浅层,更难以形成高效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