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哲学模块(时间12:59)
经营哲学是战略系统的底层逻辑,可分为 “根本看法” 和 “顶层政策” 两个层次。根本看法是企业对商业、客户、员工、组织及持续经营的核心理念,比如对员工的认知,是视为成本还是价值创造伙伴,直接影响管理逻辑。顶层政策则由根本看法推导而来,例如华为基于 “以客户为中心” 的理念,形成了全流程服务客户的政策体系。
经营哲学并非虚无缥缈,它的价值体现在当企业面临多种经营选择时,能作为决策的依据。如果企业经营者脑子里只有一种经营选择,比如只认为员工是成本,那经营哲学对他来说确实没什么用;但当有多种选择时,经营哲学就成了选择的标尺。
从经营哲学出发,企业可以构建自己的基本法。就像华为基本法,从对商业、客户等的根本看法,到顶层政策,再延伸到研发、生产、内控等各个业务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规则体系。企业按照这样的层次和逻辑,也能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基本法。
(二)商业模式模块(时间21:36)
商业模式也叫业务设计,虽然有商业画布(九个要素)、OBD(六个要素)等多种工具,但可以简化为四个核心要素:价值主张、盈利模式、战略控制点和价值实现逻辑。
哪怕企业不懂这些专业术语,只要经营成功,客观上也符合这个模型。比如一个卖豆腐的,知道自己的客户群体、合适的价格以及客户选择他家豆腐的原因,这其实就是价值主张的体现。管理理论只是把这些实践中自发形成的经验提炼了出来。
价值主张:针对目标客户的核心痛点,有明确的定位,还要体现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客户的需求是多维度的,价值主张要对这些需求进行排序。比如有的客户最看重品质,有的最看重价格,有的则看重品牌内涵。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核心定位,像拼多多就精准定位在看重价格的客户群体。
盈利模式:以满足客户价值需求为基础,设计实现自身利益的方式。它包含收入模式和利润逻辑,收入模式如卖东西、租东西、收平台费等相对简单,而利润逻辑是盈利模式的核心,是赚取更多利润的依据。比如有的企业靠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盈利,有的靠高品质盈利,这些都基于价值主张;还有的企业采用 “金字塔模式”,通过低档产品建立门槛,靠高端产品盈利,这基于战略控制点。
战略控制点:就是企业的 “绝活”,对客户来说是他们需要且离不开的,从竞争角度讲,是别人不容易学习、模仿的。比如迪士尼的 IP 是独一无二的,客户愿意为其买单,其他企业很难复制;华为的技术优势、海底捞的服务特色也都是各自的战略控制点。
价值实现逻辑:为了实现价值主张、盈利模式和战略控制点,企业内部构建的系统和机制。比如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有些企业会向上游延伸供应链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这就是在价值实现逻辑上做出的调整。
对商业模式的诊断,首先要识别企业在这四个要素上的具体情况,然后判断客户画像是否清晰、是否经过市场验证,价值主张是否精准、是否有竞争差异等。
盈利模式的核心不是 “怎么收钱”,而是 “凭什么持续赚钱”,分为两个层次:
1、收入模式(表层)
企业获取收入的具体方式,如卖产品、租东西、收平台费等(包括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 等创新形式),形式相对固定。
王春强老师指出:“收入模式本身不太复杂,就是企业收钱的方式,比如有的企业靠卖产品赚钱,有的靠收会员费,有的靠平台佣金。”
2、 利润逻辑(核心)
支撑企业赚取超额利润的底层逻辑,需结合价值主张、战略控制点等要素设计。王春强老师在直播中列举了三类典型逻辑:
基于价值主张:“有的公司利润逻辑就是‘快’,比别人快,这就是从价值主张延伸出来的;有的给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靠这个赚取利润。”
基于战略控制点:“比如‘金字塔模式’,企业经营高中低档产品,低档产品不赚钱,目的是排斥新进入者、建立门槛,利润主要来自金字塔尖的高端产品 —— 这就是基于战略控制点的利润逻辑。”
基于价值链选择:“根据产业链各环节利润高低,选择自己做还是外包。比如可口可乐曾收购经营不好的封罐商,优化后再卖出,通过价值链调整提升利润 —— 这在《发现利润区》里有详细总结,这本书上下两册提到了 20 多种利润逻辑。”
(三)发展战略模块(时间34:49)
发展战略分为发展哲学和核心逻辑、核心原则以及业务增长路径两个部分。
1. 发展哲学和核心逻辑
这部分包含三个要点,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发展逻辑: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发展策略,是指导企业发展的主线。比如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提出的 “农村包围城市”,华为在国内市场从县局、偏远地区起步,开拓海外市场先进入亚非拉地区,都遵循了这样的核心发展逻辑。还有朱元璋在起义时采用的 “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也是特定阶段的发展策略。
发展节奏和时序:确定企业发展的快慢以及先后顺序,是先攻难的市场还是先攻容易的市场,先做什么业务后做什么业务等。比如有的企业先开拓市场再打造品牌,有的则先打造品牌再开拓市场;有的企业选择快速发展,有的则选择稳步发展。像一些快时尚品牌,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喜新厌旧的需求,采用快速上新的策略,把速度放在优先位置。
资源聚焦原则: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有多项业务时,要避免平均分配资源,而是有倾向性地把资源投入到关键领域。华为一直坚持 “所有炮火对准一个城门垛开火”,集中力量突破核心业务,这一原则让华为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如果企业在多个无关领域分散资源,往往难以取得好的发展。
很多企业会做战略路径规划,虽然不是必须,但能让企业对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规划。比如秦国的发展路径分为三个阶段:商鞅变法时期 “耕战” 练内功;之后采用 “远交近攻” 策略蚕食对手;最后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特斯拉的马斯克也规划了发展路径:先推出量产小、价格高的车型积累资金,再开发产量适中、价格较低的车型,最后推出价格亲民、量产的车型。
2. 业务增长路径
企业要实现收入增长,常见的路径有四种:
市场渗透:在已经占领的地域增加业务密度。比如麦当劳在深圳已经开了 10 家店,再增加到 100 家,这种方式成本较低,经营模式不用大的改变,但会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
市场开发:开拓新的市场,从本地到周边地区,从国内到海外。比如企业先在深圳做好,再拓展到珠三角,然后到全国,条件成熟后再出海。这种方式需要评估经营模式的可复制性和跨市场的壁垒,有些企业在本地很成功,但到了新市场却难以立足。
产品开发:通过增加新的产品品类或者升级现有产品来提升收入。比如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款机型,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多元化:进入全新的市场领域,可分为四种类型:
全新型开拓:进入与现有业务无关的新领域,有蓝海战略和风口战略两种情况。蓝海战略是进入有大量机会的新市场;风口战略是追逐当下的热门领域。比如杉杉从服装行业转型新能源,通威从饲料行业转型光伏,通威还取得了成功。
基于资源或能力优势:依托自身拥有的资源或者核心能力拓展业务。比如环渤海地区盐资源丰富,带动了当地化工产业的发展;深圳的一些跨境电商企业擅长亚马逊运营,业务范围很广;比亚迪凭借电子技术开展多元化经营。
资源复用:利用已有的技术、客户关系、品牌、渠道等资源拓展业务。比如 vivo 和 oppo 借助步步高的渠道优势,从 MP3、MP4 成功转型到手机领域;迪士尼围绕 IP 开发电影、玩具、游乐场等多种业务。
生态化扩张:依托产业链或者平台优势开展新业务。比如家居行业的企业,从上游的建筑材料到下游的家具销售,不断拓展相关业务;京东依托自身的平台和供应链优势进入外卖领域。
评估这些增长路径,要关注不同的维度。市场渗透要看剩余的市场空间,市场开发要看经营模式能否复制以及跨市场的难度,多元化要看新业务与现有资源的协同性等。
企业在发展路径上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市场份额停滞、增长乏力,可能是因为在现有市场的渗透率已经很高,这时候可以通过精细化客户管理、重构产品价值或者开拓新的市场来解决;多元化企业如果各业务之间争夺资源,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往往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发展主轴,需要确定重点发展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