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头起处辨阴阳

所以,凡是用语言、思维、逻辑所涉及到的东西,用禅宗的说法就是落在了第二头,不再是道本身了,只是对道的语言文字的解释。禅宗有部经典叫做《指月录》,它认为里面的祖师语录这些语言文字,就像一个指月亮的指头,让我们顺着指头的方向去看月亮。但是,我们人往往会把语言文字抓住,把逻辑思维里的东西当成道,把指月的那根指头当作月亮。实际上,聪明的人只要顺着这根指头的方向看过去,不偏不倚地看过去,就会看到月亮在哪里。“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一根很精确的指头哦!

那么,这个一阴一阳又该怎么去描述呢?怎么描述阴?怎么描述阳?怎么描述一阴一阳之道的变化呢?实际上,我们看《系辞》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通通都在谈一阴一阳啊!天地、尊卑、动静、刚柔,统统都是讲的阴阳啊。从第一章一直说到现在,包括后面还要学习的将近二十章,也都是在讲这个东西,在讲这个一阴一阳之道。只不过,每一章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入手处来体会这个道,来体会一阴一阳之道的变化规律。我们要想体会道,只能从一阴一阳的这个角度。一阴一阳之道,说白了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不光是《易经》在讲阴阳,儒、释、道三家通通都在讲,只不过各有侧重点。《易经》是把天道、人道揉合在一起讲的,儒家主要讲人道。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把一阴一阳的感觉放到我们自己的精神中间来体会,看它是怎么产生的?阴阳之间又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落实到社会人事当中,阴阳变化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王阳明先生说:“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易这个东西,说的是我们心里的阴阳变化,所以这一句话,实际上是辨阴阳的核心和根本。中医里面讲究八纲辩证,其核心就是辨阴阳,你只要把阴阳辨清楚了,其它的寒热、表里、虚实这些,也就容易了。中医是一方面,其实,任何事物也都可以分出阴阳来,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阴阳。

从比喻的角度来讲,可以说太阳就是阳,月亮就是阴,男人就是阳,女人就是阴。从具体的事物上看,一片树叶,可以说向阳的一面是阳,背阳的一面就是阴。从社会人事上来说,社会中的光明面可以说是阳,黑暗面就是阴。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根本规则是阳,但是对于现实来说,法律背后还有一些人为的、不可说的东西,这些就是阴。当然上面说的这些辨阴阳,都是外在的、浅层次的,还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辨阴阳是什么呢?还是要回到自己的精神当中,回到自己的内心中,从念头起处来辨阴阳。

只要我们的一念一生,马上就会产生阴阳。一念未生的时候,那就是不阴不阳,或者说是阴阳全具,或者根本就谈不上阴阳。但是,一个念头产生,马上就分阴阳了。产生念头、明了念头的这个东西,就是我们精神中的阳,所谓阳明正知,就是我们智慧本身;而一念中的内容,黑白好坏、是非善恶、大小偏圆,这些就是阴。我们要用自己的阳明正知去照了、去认清念头之阴,这就是做念头功夫最基本的地方。如果在我们的身心性命上,不断去体会阴阳的来去生灭,那我们的修行就找到了路子、找对了方向。如果老是在外界去分阴阳,那是远远不够的。当然,我们辨阴阳的层次可以循序渐进,可以慢慢去体会。总之,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可以从阴阳的角度去体会,但是,最终是哪个在区分这个阴阳呢?要把这个认清楚才是最重要。

“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要把这一句展开了来广讲,不知道要讲多久才能了事。但是,整个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在讲这个东西啊!所以对于这个,我们就先讲到这里,继续往后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