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还是不上市,这是一个问题 黄中强

当大部分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都会面临一个选择:上市还是不上市。主流意见是上市,好处不言而喻。

至于我们这个行业,其实就是传统的批发零售加上一定的售后服务,谋求上市并不太容易,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A公司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领头羊,业绩一直遥遥领先。前些年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遇到了瓶颈,受行业总体规模所限,有劲没地方使。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公司老板决定利用某项互联网技术进军新的领域。不久,新业务顺利开张了,陆续签下了一些用户。当时该项互联网技术很有卖点,适合编故事,于是在中介公司的帮助下A公司开始谋求上市。由于时机把握得好,新业务看起来前景广阔,公司的历史业绩也不错,A公司在很短的时间内顺利在深市创业板上市了。成功上市后A公司的自身业务并没有太大发展,但资本运作搞得有声有色。

B公司在我们这个行业里规模也是屈指可数的,王老板非常有想法,在全国好几个主要省份都开了分公司。在中介公司的帮助下,B公司也开始了上市的进程。为了尽快扩大规模,B公司通过现金收购、股份互换在短短几年内规模扩大了好几倍,销售额也增长颇多。但由于本身业务没有太多故事可编,也由于当时中国股市股灾等原因,证监会对新公司上市控制比较严,所以拖了好几年B公司还未上市成功。

这下有点要命了,因为公司上市条件里有一条规定:候选公司的销售额及公司利润在上市前几年里要保持相当高比例的稳定增长。而对于一个相对成熟的行业来说,我们这个行业的公司到了一定规模后就很难达到此项要求,B公司也一样。每年为维持报表上的销售额和利润增长,B公司使出了各种各样的手段,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

经过几年的煎熬,B公司通过排队等候,终于上市有望了,偏偏此时证监会为控制上市规模又出了一项新规定:各家排队的公司先进行财务自身检查,如自检觉得没问题后,证监会还会安排专人进行复查。 B公司经过一番权衡后也撤销了上市申请。

C公司是我们这个行业里一家地区性大公司,公司的业务比较杂,盈利能力很强。李老板超级能说,极具煽动性。他有一个想法: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联盟,发展每个省份和重点城市的同行业公司加入,利用联盟的巨大体量从上游厂家那里谋求更多的利益,同时利用联盟完善的网络赢得销售和售后服务上的优势,然后整体打包上市,听起来相当不错。

于是一段时间内C公司的几个高层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频繁出差,不断游说各地同行业领军公司加入联盟,一年下来成果显著,联盟很快覆盖了上百个主要城市,成员发展到几百个,当然C公司的差旅成本也很高。

紧接着公司李老板开始了他的下一个布局。他先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将原公司的部分业务装入新公司,然后在联盟里挑选了十几家有一定盈利能力的公司,挨个劝说他们将原公司的主要相关业务装入新成立的公司,按照每家所承诺的销售额及利润决定每家公司老板占新公司的股份份额,约定在公司上市前用一切手段保证每年新公司业务和利润高速增长,同时按比例划分责权,许诺公司上市后如何如何。

此后不久正赶上中国股市推出了新三板,李老板的新公司顺利登陆新三板。为了继续招纳新公司加入并成功由新三板登陆A股主板,李老板一方面鼓励各分公司老板保持每年销售额和利润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和各加盟公司签订对赌协议,加盟公司保证公司业绩增长,李老板保证上市公司每年股价按一定速度增长,承诺如果公司股价未能达到预期的增长速度,将按照规定的溢价收购各位股东的股份。

可能是新公司未来发展缺乏想象空间,又或者是证监会对公司主板上市监管比较严,李老板的新公司团队第三年还是未能登陆A股主板,而新三板又几乎没有成交量,众多加盟公司纷纷挺不住了,三年来高昂的上市成本几乎耗尽了他们每年所有的公司利润,于是纷纷要求李总兑现承诺,溢价收购他们手里的公司股份。

D公司是行业里一家相对规模相对比较大的企业。当时马老板正在国内某著名管理学院中读MBA,结识了不少高层次的朋友,很自然地有了自己的远大抱负。于是马老板将行业里某项已经成熟的服务进行了重新包装,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在其他不同大城市里又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单独成立了一个上市团队,方法和C公司李老板的想法差不多,联合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大家约定各家公司在其中所占的份额,承诺每家每年以30%的增速向新公司注入几百万元的利润。

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来D公司本身的业务几乎没有增长,无法按照早先的协议向准备上市的新公司里注入高额利润,如要达成当初的协议,需要自掏腰包向新公司注入虚构的利润并承担相应的高昂税费,而且如短期不能上市,明年还需投入更高的费用,这下马老板含糊了。

有时我常常想,我们这个行业从事的业务相对成熟,又很少有自己的产品和独特的概念,要想上市还真是很难。如果我们公司能继续发展,达到上市条件,一定要自己独立上市,而且一定要有自己的产品。

黄中强,北京某IT公司总经理。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关村,白手起家,由于从未接受过系统的企业管理培训,所以在创业中多有挫折与失败,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教训。因期待对初创事业者有所借鉴,乃将其总结并以“小臭臭的父亲”为网名,发表于天涯社区的“管理前线”版,不期反响热烈,数月内点击量十多万次,回贴千余篇,至今点击量已达四十五万次,回贴四千余篇,于是加以整理完善,成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