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评论员胡夏:你认为品牌文化和品牌本身哪个更重要?哪个才是打动消费者的?
曹虎:这是我们经常在做企业战略咨询的过程当中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平安集团、宝钢集团、中国银行,都面临这个问题。我认为,一个企业最有竞争力的东西,真的其实不是它的技术,因为技术永远会变化;也不是它的资产——资产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创造价值,经济形势差的时候,资产就是负债。其实,一个企业真正的资产恰恰是它的文化,因为它难以塑造、难以模仿、创造价值。就像阿里巴巴里的这一批人再换一个地方仍旧能够成功;麦当劳这批人换个遍仍旧能够成功。凡是拿钱能买到东西都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拿钱买不到的,所以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品牌是这个企业文化对外的一种吸引力、一种感召、一种承诺。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文化的企业,有使命、有愿景、价值观的企业,一定会感召吸引消费者,这就是品牌和文化的关系。
群友段国强:有人说现在的STP(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市场定位(Positioning),是战略营销的核心内容)已经严重out了,因为被动的品类划分在大数据面前显得无力和苍白,而且主观色彩浓重,定位也因为环境快速变化和技术迭代变得影响力剧减,您怎么看?
曹虎:STP是营销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具,它永远不会过时的。
因为我们不做市场细分、不做目标市场的选择、不做定位,产品永远无法和目标客户进行沟通,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去做产品功能的选择、做渠道和价格的定位,所以STP无论如何都是要做的。但是今天我们有很多的数据及技术,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做STP,而不是用技术代替STP本身。
而且,今天所谓的大数据已经被高度垄断,被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亚马逊、当当、优酷、携程这些公司垄断,大多数企业其实根本没有办法真正接触到有质量的大数据。在这样的背景下,STP显得更加重要。
大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卖尿布的人很有可能会买啤酒,但它只告诉了关联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大数据永远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买啤酒的人要买尿布。只知道关联关系,对于营销战略决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因果关系。我们的用户研究需要发掘。永远不可能有一种技术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否则竞争将变得与我们无关。如果用大数据可以解决我们所有的商业问题,机器人就可以替代你。幸亏,今天我们有很多的判断与决策需要靠人类智慧去做。
观察评论员田品:当代品牌方法论很多,你怎么看另外那家“看在以各种方式敲打‘定位战略’的公司”?怎么看你家方法论的本土化与他家方法论的本土化实践?
曹虎:其实我非常不愿意去比较。大家都是在看一头大象,这个大象就是顾客价值。每个人看的角度都不一样,我们需要一起拼图。定位最早源自广告学的概念,之后他的中国合伙人把它放大到了战略,这个其实也没有错误,挺好!但是,一个完善的知识不要因为门派而划分界限。我们对真理的追求、对知识的学习应该是广而包容的。
科特勒先生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他包罗万象地持续更新,一直在吸纳最精髓的知识,如同一个少林高僧!菲利普·科特勒先生的《营销管理》也好,定位方法也好,科特勒一直在持续学习,并积极地容纳更新许多不同的方法论和实践。我们不会去把它做成一种门派,去划分定位派或非定位派。这样划分非常愚蠢,也没有任何意义。我们永远要关注如何去解决每个行业钉子的问题,不能因为自己手里碰巧有一把定位的锤子,然后看每个行业都是一个定位的钉子。这恰恰叫庸人自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