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人一样,都有成长周期,都会经历孕育期、学步期、青春期、壮年期等成长过程,不同的“年龄段”会遇到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问题,企业必须正视周围的环境并完成适当的变革,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实现持续成长。
改革开放至今,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商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需求端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和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原有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向更高层级演化。
从竞争端看,随着营商环境的改善和各行各业技术、管理的沉淀,参与竞争的主体越来越多,各行各业逐渐由不充分竞争进入充分竞争。
从企业端看,创造财富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知识工作者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力和决定性生产要素,他们的能力素质及自我意识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打工者,他们需要自由、权力、机会和成就,需要充分发挥自主创造力。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很多企业从幼年步入青壮年,沉淀了大量的技术、产品、人才、资金及管理经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超越了国内外领先企业进入“无人区”。
但随着人口红利削减和创业激情的衰退,企业增长速度逐步放缓。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让很多企业的技术引进、核心零部件供应、产品出口受到影响,而新冠疫情的持续、中美竞争的加剧,使我国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很多企业陷入迷茫和焦虑。
面对日趋复杂、变幻不定的商业环境,企业要想从外部找到破局之道很难,真正能让企业走出迷茫、持续成长的“解”应该是“向内求”,回归人的内心与头脑,回归人的需求和企业文化。
针对企业的问题和需求,基于近年来商业环境的变化,以及我们在企业文化管理方面积累的实践与洞察,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文化管理正呈现出八大趋势:
从单纯的文化管理转变为文化、业务、组织的系统思考与顶层设计。
从依赖企业家个人管文化转变为依赖科学机制与领导艺术相辅相成的管理体系。
从简单的理念宣导转变为理念与制度,与人的责权利能相结合。
从管理人、监督人转变为激活人、成就人。
从企业的管理工具转变为组织成员的精神家园和员工与企业间牢不可破的心理契约。
从华为、阿里巴巴等少数企业的探索转变为普惠众多企业的管理经验。
引领企业从片面追求企业利益转变为追求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利益的平衡。
引领企业从追求做大做强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本书的作者敏锐地发现了这些趋势,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目前国内外出版的企业文化方面的书籍有很多,本书的独特性和价值点主要体现三个方面:
(1)系统性
全书从企业的追求出发,指出了企业发展各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动力衰减。进而沿着动力产生的逻辑,提出让企业保持组织活力的方案:通过企业文化管理,树立正确的理念,并将理念转变为组织成员的信念,在企业与员工间建立牢固的心理契约,使员工在信念和心理契约的牵引下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后,以人的需求为主线,围绕企业的三大命题——我是谁、到哪去、怎么去,指引企业梳理提炼使命、愿景、价值观,并结合当前企业的管理实践,通过寻找关键成功因素的方法推导出企业的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人才管理原则,以及各管理模块需要回答的核心课题,包括战略定位、成功逻辑、组织模式、人才结构等,为企业长期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清晰的指引。
更重要的是,本书从人们认知的基本规律出发,结合华为、阿里巴巴等企业文化管理经验,按照“知信行”的逻辑构建了“1+1+5”的企业文化闭环管理体系,即1个基于价值观的领导力,1个企业文化落地规划,以及文化理念宣导机制、文化理念内化机制、行为管理机制、文化评估机制和自我批判机制,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和系统性。
(2)辩证性
本书体现了很多辩证思维。例如在梳理价值观及企业的基本管理原则等理念时,既强调从现实问题出发,又着眼未来,基于未来的战略意图推导对文化理念的要求;梳理过程中,既强调发挥领导者的主导作用,又指出要发挥组织精英和专业机构的集体智慧。
在管理机制的设计上,既强调要顺应人性,也体现出对人性的监督与审查;既有科学的成分,也有艺术的成分。
(3)实用性
本书作者杨四伟曾在行业领先的汽车制造企业做过四年的企业文化管理,同时在咨询行业磨砺六年,对企业实际管理中的问题与需求形成独到的理解,书中很多方法和机制都来源于其在甲方和服务客户过程中的实战经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例如企业文化管理的五个机制,不但分析了各项机制的底层逻辑,而且提出了开展工作的组织、职责及主要举措等。
稻盛和夫说:“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经营人心。”面对新的商业环境、新的发展阶段,企业需要找到正确的理念,更需要打造迎难而上、持续创造价值的动力。未来的管理需要战略、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但更需要企业文化管理,华夏基石将与众多企业一起持续推动企业文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向前发展。
是为序。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副总裁、首席企业文化专家 王祥伍
2022年6月24日